前阴部病证针灸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9.4K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阴痒、前阴病证、疝气、湿疹。

三阴交中极太冲次醪

材料获取与鉴别


调和经气。主治带下,阴部湿疹,阴痒,疝气。

所有穴位针用泻法,或针灸并用。

各家论述

湿热下注是带下病、阴部湿疹、阴痒的基本病机。因“诸疝皆属于肝”,故疝气与肝经失调密切相关。故本方取中极为主穴,中极为膀胱的募穴,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任脉与足三阴经在经络循行过程中都经过前阴部,因中极位于小腹部,临近前阴部,故属于临近选穴法。刺之可达调和前阴部经气,健脾除湿、和血养肝、疏调气机而止痒。以三阴交、太冲、次骸为配穴。三阴交本身属于脾经,又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针刺用补法能健脾养血、补血养肝、滋肾填精而滋阴养血润燥,针用泻法能活血化瘀而止痒。配中极属于上下配穴法,善治一切月经病、带下病等男女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太冲为肝经的原穴,足厥阴肝经在经络循行过程中“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配中极属于上下配穴法,用泻法能清利下焦湿热而止痒;配三阴交能健脾益肝养肾而止痒。次醪为膀胱经穴,配膀胱募穴中极属于前后配穴法,刺之能助膀胱气化,清热利湿,为临床上治前阴部病症的常用有效穴。

临床应用

1.外阴瘙痒就其病机而言,一是肝经湿热下注导致,瘙痒而有渗出液;二是阴虚血燥而成,以局部干痒、炊红、夜间更甚为特征,多见中老年人。前者加刺行间、蠡沟以清肝经湿热。后者应补太溪、血海、膈俞、神门以滋阴养血止痒。或取带脉、白环俞、气海、行间、阴陵泉针刺用泻法以治湿热带下。或取关元、带脉、足三里、三阴交针刺用补法并加灸以治寒湿带下。 2.疝气加刺大敦、归来、中都用泻法;灸百会、中脘。或取关元、三阴交、大敦针刺用补法并加灸以治寒疝。或取关元、归来、太冲、阴陵泉、三阴交用泻法以治湿热疝。或取关元、气门、三角灸穴,灸用艾炷灸培元补虚以治疗狐疝。

备注

1.耳针:肾、脾、内生殖器、外生殖器、皮质下、交感,每次选2~3穴,毫针刺用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穴位埋线:曲骨透横骨、关元透中极、带脉透维道,每次选两组穴位,依法埋入羊肠线2~3cm,20天后再埋植1次。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