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支原体感染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呼吸道、支原体感染、喘息、发热、乏力、干咳、喉痛、呼吸困难、肌酸痛、咳嗽、咳痰、啰音、气憋、气喘、痰稠、痰黏、痰中带血、头痛、哮鸣、胸不适。
治法
治疗原则 部分轻症患者可能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康复。症状明显的支原体感染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抗感染治疗以及针对其他症状的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1、大环内酯类药物 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此类药物不仅成人可以应用,儿童也可以使用,但是在应用期间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不良、头痛、嗜睡、恶心等。 2、喹诺酮类药物 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等。此类药物可用于支原体、衣原体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但需要注意,此类药物不适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头晕头痛等。 3、四环素类药物 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可用四环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药物。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议患者在牙齿生长发育期,包括怀孕后期、婴儿期以及8岁前儿童等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否则可能会造成永久性牙齿变色(黄-灰-褐)。 4、镇咳药 对剧烈呛咳者,应适当给予镇咳药。 5、糖皮质激素类 普通支原体肺炎患者无需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起病急、发展迅速且病情严重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有甲泼尼龙。 6、丙种球蛋白 不常规推荐用于普通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但如果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时,可考虑应用。 相关药品 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 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临床表现
总述 患者的症状与支原体感染发生的部位有关,常表现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热、咳嗽、乏力、头痛等)或是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道烧灼感等)的症状,此外还可出现皮肤黏膜、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骨关节系统等部位的异常表现。 典型症状 1、肺炎支原体感染 (1)发热:一般为中等度发热,可持续2-3周,也可以不出现发热。部分儿童可出现高热。 (2)咳嗽:多为持久的阵发性剧烈干咳,夜间为重,可伴有脓痰。 (3)其他:乏力、头痛、咽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腹泻等。 2、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 (1)尿道炎: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烧灼感及排尿困难,尿道分泌物增多,尿道外口红肿。 (2)肾盂肾炎:可见寒战、发热、头痛、尿频、排尿不适、腰部酸痛等症状。 (3)盆腔炎:可有畏寒高热,下腹疼痛、肌紧张及压痛,盆腔可有肿块。可致宫颈炎及子宫旁炎。宫颈炎及阴道炎时可有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及宫颈黏膜充血等。 (4)其他:低蛋白血症者持续支原体感染可致慢性膀胱炎,亦可感染关节、移植器官及伤口。免疫缺陷者可发生败血症及腹膜炎。 3、皮肤黏膜 患者可发生多发性皮肤黏膜损害,常有斑疹、出血点、麻疹样及丘疹样皮疹,结节性红斑及荨麻疹,可有疱疹性皮炎、溃疡性口腔炎及结膜炎等,眼角膜受损可致失明。部分患者指、趾遇冷刺激发生苍白、疼痛或坏疽。 4、中枢神经系统 部分患者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炎、脊髓炎、脑干炎、脑神经麻痹及视神经萎缩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5、血液系统 患者可出现暂时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DIC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6、心血管系统 部分患者心脏受累,可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脏血栓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表现。 7、骨关节系统 可有非特异性关节炎、游走性关节痛。 并发症 1、生育影响 支原体感染对精子生成、游动及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均有影响,导致男性不育及女性不孕。孕妇感染可致流产,亦易发生羊水过多、妊娠中毒症、早产、胎膜早破及绒毛膜炎等。可经血源及宫内胎儿感染,可致畸胎,先天性心脏病、围生期感染及围生期死亡。 2、流产后及产后热 流产后发热的患者中10%可分离到人型支原体,而流产后不发热及正常妊娠者均为阴性。人型支原体可引起子宫内膜炎。
检查
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持续不缓解的发热、咳嗽、乏力、头痛、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道烧灼感等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血常规、血生化、支原体培养、抗原及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了解患者情况、确定感染的病原体,还可通过X线、B超、CT等检查了解患者组织器官变化,必要时也可选择膀胱镜、阴道镜、宫腔镜等检查,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生化 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判断患者有无肝、肾功能变化。 2、支原体培养 取呼吸道、尿道等部位分泌物进行培养,观察菌落特点以及培养基中指示剂颜色变化判断有无支原体生长。 3、抗原及抗体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共5种。冷凝集试验是一种非特异性方法,检测人类红细胞的自身抗体lg M,可帮助医生进行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检测支原体 IgM,敏感性高。免疫荧光试验也用于检测 IgM,特异性强。间接血凝试验是较实用检测方式。还可应用单克隆抗体通过 ELISA试验从患者痰、鼻洗液或支气管灌洗液中检测支原体的蛋白。 4、核酸检测 以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患者痰中检测肺炎支原体 DNA。此法还可验证治疗效果。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可以观察肺部病变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状况,有助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支原体肺炎患者可出现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为多见,有的从肺门附近向外伸展。部分患者出现少量胸腔积液。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可发现结石、梗阻、反流、畸形等异常表现。 2、B超或CT检查 如有必要医生也会建议患者进行B超或CT检查,检查患者可能存在的异常表现,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其他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实际的受累情况,酌情选择膀胱镜、阴道镜、宫腔镜等检查,可直接观察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病变,亦可取子宫内膜及输卵管标本分离支原体,有确诊价值。
病因
总述 支原体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引起呼吸道、肺部或是泌尿生殖系的病变。部分患者体内携带有支原体,平时无症状,当局部发生破损或是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支原体感染症状。 基本病因 支原体致病的机制有两个方面。 一为病原对宿主细胞的破坏, 二为机体的免疫反应。 1、支原体是细胞膜表面寄生物,平时牢固吸附于细胞表面,能避免纤毛的清除并逃避吞噬细胞吞噬。与机体呈共生状态,一旦机体的免疫状况下降,支原体把毒性代谢产物释放至宿主细胞内,使后者发生病理变化。 2、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颇为复杂,一是宿主组织中存在与支原体相似的抗原成分,宿主产生抗体后可以造成组织病理损害;二是因为支原体可改变某些组织的细胞膜抗原结构,使机体产生自身抗体,也会造成组织损害。支原体还会引起 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的激活,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造成病理损害。 危险因素 1、性生活习惯 性工作者、性生活混乱者、同性恋、淋病和其他性病病人的发病率较高。 2、年龄 有研究表明,解脲支原体感染、人型支原体感染和混合感染在>60岁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中感染率最高,可能与年龄患者普遍免疫力较弱有关。 3、免疫功能 患有免疫缺陷病、服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等因素会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支原体的感染。 4、环境 所处环境空气流通差、人员密集,容易接触患者或是飞沫,引发感染。
疾病预后
一般预后 部分患者可能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康复。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预后较好。也可能有部分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死亡。 危害性 1、支原体感染可引起感染部位(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的异常症状,导致患者出现咳嗽、头痛、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症状,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2、支原体感染有传染给他人的风险。 3、如不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不良预后。 自愈性 部分轻症患者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康复。 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通常患者的症状可以缓解,多数患者可治愈,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良预后。 复发性 支原体感染有反复发作的可能。
预防
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支原体疫苗,可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发病可能。 1、避免混乱的性生活,性生活时做好保护措施,佩戴避孕套。 2、有生育计划的夫妇提前检测或治疗支原体感染,避免孕妇将疾病传染给新生儿。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 4、坚持多饮水、勤排尿,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更换衣物。 5、加强体育锻炼,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机体免疫力。 6、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必须接触者须戴口罩,做好自身防护。
备注
支原体是迄今发现能独立生活,自行繁殖而不需要寄生于其他生物细胞的最小微生物,可引起支原体感染(Mycoplasmainfection)。目前常见有6种支原体与人类疾病相关,即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隐匿支原体、发酵支原体和解脲支原体,临床可分别引起呼吸道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并引起相关症状,常见如发热、咳嗽、乏力、头痛、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道烧灼感等。支原体可通过吸入飞沫、直接接触患者或是接触带支原体的物体传播。支原体感染以药物治疗为主。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