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2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沉缓脉、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尿蛋白阳性、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便秘、黄疸、玫瑰疹、谵妄、呆钝、淡漠、腹泻、腹胀、肝肿、高热、寒战、昏迷、脉沉缓、脾肿、食欲不振、食欲减退、苔厚腻、听力下降、头昏、下腹痛。

治法

急救措施 对于肠道大出血者应紧急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1.氟喹诺酮类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口服吸收完全,体内分布广,胆汁浓度高,副作用少,不易产生耐药,用作首选。氧氟沙星300mg,每日2-3次口服,或200mg,每8-12小时1次静脉滴注,也可选用环丙沙星等。疗程为2周。儿童及孕妇慎用或忌用。 2.头孢菌素类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效果较好,胆汁浓度高,复发者少,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 3.氯霉素氯霉素可用于非耐药菌株副伤寒的治疗。在疗程中应每周查血象2次,白细胞<2.5×109/升应停药,更换为其他抗菌药物。伴有 G-6PD缺陷的患者,用药后可发生溶血。本药对带菌者无效。婴幼儿、血液病、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4.氨苄西林其适应证为: (1)对氯霉素等有耐药的患者, (2)不能应用氯霉素的患者, (3)妊娠合并伤寒, (4)慢性带菌者。 疗程不短于2周。本药优点是胆汁浓度高。 5.其他对耐药菌株引起的副伤寒尚可选用阿米卡星及利福平等药物,但应注意其对肝、肾的毒副作用。手术治疗肠道大出血经积极治疗仍出血不止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并发化脓病灶者,如发现脓肿已形成,可行外科手术排脓。

临床表现

(一)多发群体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儿童的发病率较高。成年人的副伤寒以副伤寒甲多见。 (二)疾病症状潜伏期8-10天,少数可为3-16天。 1.副伤寒甲及副伤寒乙:与伤寒的表现极为类似。但病情相对较轻,病程也较短。其临床经过可分为初期、极期、缓解期和恢复期。可有如下表现: (1)持续高热,热型主要为稽留热,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 (2)消化系统 症状:食欲不振明显,舌苔厚腻,腹部不适,腹胀,可有便秘或腹泻,下腹有轻压痛; (3)心血管系统 症状:相对缓脉和重脉; (4)神经系统 症状:可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症患者可有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 (5)肝脾大:多数患者有脾大,质软有压痛。部分有肝大,并发中毒性肝炎时,可出现肝功异常或黄疸; (6)玫瑰疹。 2.副伤寒丙: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可分为: (1)伤寒型:临床表现与伤寒及副伤寒甲、副伤寒乙相似; (2)急性胃肠炎型:以胃肠炎症状为主,病程短; (3)脓毒血症型:常见于体弱的儿童。起病急,寒颤、高热,半数以上病人可出现迁徙性化脓性并发症。

检查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对诊断及观察病情都有价值,其消长与病情相一致。血小板也可减少。 2.尿常规 极期可出现尿蛋白及管型。 3.粪便常规在肠出血时有血便或潜血试验阳性。少数患者当病变侵及结肠时可有黏液便甚至脓血便。 4.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以后逐渐下降,病程的任何阶段都可获得阳性结果。对已用抗生素的患者,可取血凝块做培养。化脓性病灶中抽取的脓液亦可检出病原菌。 5.骨髓培养较血培养阳性率更高,可达90%以上,其阳性率受病程及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较小。 6.粪便培养整个病程中均可阳性,第3-4周阳性率最高,达75%,但应排除胆道带菌而患其他疾病者。 7.尿培养病程第2周后出现阳性者可达50%。 8.胆汁培养用十二指肠引流的胆汁培养,对病程后期的诊断和发现带菌者有意义。 9.肥达反应肥达反应所用的抗原有伤寒杆菌的 O抗原、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5种。测定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对伤寒及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常在病程第1周末出现阳性,其效价随病程的演变而递增,第4-5周达高峰,至恢复期应有4倍以上升高。 10.其他免疫学实验检测血清或尿中副伤寒抗原或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IgM,对副伤寒的早期诊断有意义。

病因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