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甲子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35

小结

本品为冷门中药本草,可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咽喉肿痛。

功能主治

祛风散瘀,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痈疽。

性味

苦;平。

归经

心;肺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克。 外用:适量,捣敷。

别名

竻子、雄虎刺、石刺木、鸟刺仔、白棘、仙姑簕、马甲枣、铁理风、铁菱角。

来源

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马甲子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liurusramosissimus (Lour.) Poir.[Aubletiaramosissima Lour. Zizyphusramosissima (Lour.) Spreng.]采收和储藏:全年采根,晒干。

原形态

马甲子灌木,高达6m。小枝褐色,被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5-9mm,被毛,基部有2个紫红色针刺,长0.4-7cm; 叶片纸质,宽卵形、卵状椭圆形或圆形,长3-7cm,宽2-5cm,先端纯或圆,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稍偏斜,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无光泽,两面沿脉被棕褐色短柔毛或无毛,基出脉3条。花两性,聚伞花序腋中,被黄色绒毛,花小,直径6mm,黄绿色;萼片5,三角形,长2mm;花瓣5,匙形,短于萼片;雄蕊5,与花瓣等长或略长于花瓣;花盘圆形,边缘5或10齿裂;子房3室,花柱3深裂,柱头球形。核果林状,被黄褐色或棕褐色绒毛,周围具木栓质3浅裂的窄翅,直径1-1.7cm,长7-8mm。种子紫红色或红褐色,扁圆形。花期5-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或旷野,野生或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适温25-30℃,不耐寒,要求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采摘种子后,放于湿沙内贮存。翌春2-3月将种子筛出,将种壳春碎,即可播种。按行距20-25cm开横沟,沟深5cm,把种子均匀插入沟内,覆盖细土1-2cm,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1hm Z用种子45公斤。培育2年后,当苗高40cm以上时移栽。移栽宜在冬季落叶后,或早春未萌发芽前进行,按行株距60cm×30cm开穴,每穴栽1株。

性状

干燥的根,上部较粗壮,下部有分歧,外表有细纵皱,并残留少数须根,质坚硬。

化学成分

根含三萜类化合物:24-羟基美洲茶酸二甲酯(24-hydroxyceanothicaciddimethylester),27-羟基美洲茶酸二甲酯(27-hydroxyceanothicaciddimethylester),美洲茶酸(Cean-othicacid),美洲茶酸-28β-葡萄糖酯(Ceanothicacid28-β-glucosylester)和异美洲茶酸-28β-葡萄糖酯(Isoceanothicacid28β-glucosylester)。根及茎还含一种环肽生物碱马甲子碱(Paliurine) B。

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治喉痛。 2.《分类草药性》:治一切跌打损伤,散瘀血,消肿。 3.《四川中药志》:除寒活血,发表解毒,消肿。治心腹疼痛。 4.《贵州草药》:祛风湿,治劳伤,解毒。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