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息风针灸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1.4K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半身不遂、昏仆、口眼㖞斜、舌强、头痛、头摇、项强、震颤、步态不稳、不语、不知人事、急暴、脉弦细、脉有力、舌质红、手足麻木、苔白、苔腻、眩晕欲仆、语言謇涩、平肝息风。

肝俞太冲风池阳陵泉涌泉百会

材料获取与鉴别


平肝息风。主治眩晕欲仆,头摇,头痛,肢体震颤,项强,语言謇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正;甚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舌质红、苔白或腻,脉弦细有力。

针用泻法

各家论述

肝为风木之脏,有主升、动、散的生理特点,阴阳失调则易动风;肝经上颠顶,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风阳上扰,则目眩欲仆,头摇;气血随风上逆,壅滞脉络,故见头痛;肝主筋,风动筋脉挛急,则项强,肢体震颤;肝经循颃颡,系目系,环唇内,风阳窜扰脉络,则语言謇涩,口眼歪斜;肝阳亢盛则阴亏,筋脉失养则手足麻木,阳亢于上而上实下虚,则行走飘浮步履不正。舌红、脉弦为阴虚阳亢之征。若风阳暴升,肝风夹痰蒙蔽清窍,则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风痰窜扰经络,经气不利,则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舌强不语。肝俞、太冲:二穴俞原相伍,泻之可平肝息风。风池、阳陵泉:二穴皆为胆经之穴,泻之息风止痉。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属木。取之可潜降肝阳。百会:百会为督脉穴,肝经与之交会,具祛风醒脑开窍之功,善治头风头痛。

临床应用

1.头痛、眩晕加悬颅、颔厌、侠溪以通经活络、疏风止痛。 2.舌强语謇、口舌歪斜加水沟、廉泉、金津、玉液以疏通经络。 3.风中经络之半身不遂加曲池、合谷、环跳、风市以通经活络。 4.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直视,面红目赤,手足抽搐,口噤,握拳,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去肝俞加水沟、十宣、内关,以开窍醒神,平肝息风。 5.暴盲,伴手足麻木,头晕耳鸣,烦躁易怒,舌红脉弦者加晴明,瞳子髎、光明以通络明目。 6.高热,抽搐者加大椎、行间、筋缩,以清热息风止痉。

备注

1.百会、风池、悬颅、侠溪、行间。针用泻法。 2.风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太冲。针用泻法。 3.风府、风池、足三里、太冲、百会、内关。针用泻法。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