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凝筋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7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寒湿、筋骨证、弦细脉、寒证、湿证、紫黯、不渴、口淡、舌暗淡、苔白腻、喜温、下肢肿胀、小便清长、形寒、肢冷。

治法

治疗法则:发汗散寒,祛风化湿,通经活络,调补气血.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 (1)五积散加减;苍术10克、陈皮10克、桔梗6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白芍6克麻黄6克、枳壳10克、桂枝6克、干姜6克、厚朴10克、白芷10克、姜半夏10克、甘草6克、茯苓10克、生姜3片。本方适用于初期风寒湿毒客于经络,致筋挛骨痛者。 (2)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0克、桑寄生10克、党参10克、茯苓12克,川芎10克、防风10克、桂枝6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秦艽10克、细辛3克、当归12克、赤芍10克、熟地12克、甘草6克、生姜3片。本方除温经散寒、祛风化湿外,尚能调补气血,适用于本证痠痛着骨,形瘦盗汗者。以上方药,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取汁200ml,微温分2次服。 2.加减变化:有寒热者,加荆芥、防风、万灵丹(包煎),以散风寒。病在上肢者,加羌活、姜黄,病在下肢者,加木瓜、牛膝、防己。脓成,上方去桂枝、细辛,加生黄芪、炙山甲、皂角刺以祛风化湿,和营托毒;溃后脓水清稀,饮食减少,形体消瘦者,宜加党参、白术、生黄芪、山药、扁豆、苡米等补中健脾之品。溃后肿痛不减,脓水不止、虚热不退者,加生黄芪、党参、熟地、首乌等,温中以养气血。凡无体虚证象者,可配合内服小金丸,每日1-2粒,1日2次。 (二)外敷药物:本证无论初起,脓成或溃后外敷药物均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1.初起:皮色不变者,白芥子研末,酒调或冲和膏茶酒调成软膏,厚敷患处,皮色转红,以如意金黄散膏或玉露膏掺冲和散外敷。每日换药1次。 2.脓成溃后:脓成即应立即决脓,视脓腐多少以化腐生肌丹药制成药捻插入疮内,引流、化腐、提脓、生肌。脓水淋漓者,用三黄膏纱条或风雏油沙条填入;腐去新生,掺冰石散,敛溃散敛疮,外敷黄连膏,生肌玉红膏,或以太乙膏、安庆膏外贴。脓腐多时,1日1换,脓净后,2日1换。 施治要点: (一)本证为邪毒深沉、附筋着骨的深部脓疡证候,难消、难溃、难敛,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初期宜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以求消散;脓成即应决脓,继以丹药提脓祛腐,配合和营托毒之法使脓腐早脱;溃后宜补,关节不利者当滋补气血。 (二)本证的治疗,不论内服外敷,不可过用苦寒伤脾泄气之药,以致脾胃衰败,气血冰凝而成环症。 (三)如有死骨形成瘘管者,尽快地取出朽骨是治愈本病的关键。对外用药物治疗不能排出者,应配合手术。 (四)慢性期,如已无朽骨存在,虽为瘘管,脓液转为粘稠液体时,应及时停用药 线,否则不易收口;若有空疮或疮口较深时,可利用火罐疗法,经拔吸在负压作用下可使空腔缩小,或用垫棉法压迫,促使疮口愈合。

临床表现

初起寒热交作(亦有少数病例初无寒热),患肢筋骨隐隐痠痛,不红不热,进而疼至彻骨,屈伸不能转侧。苔白腻,脉紧数或迟紧。进入成脓期疼痛日益加重,患肢胖肿和明显骨胀,热甚腐肉为脓,皮色泛红、苔转黄腻,脉象滑数。溃后脓出,初多稠厚,渐转稀薄,骨蚀则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形成瘘管。此时患处常可摸到骨胳粗大,呈高低不平之状,以药捻探之,常可触到粗糙的朽骨。

病因

本证候多由体虚、复受寒湿内袭所致。常见于附骨疽、咬骨疽、多骨疽、股阴疽、环跳疽、踝疽、兑疽等疾病中。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