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不调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肝脾证、不调、弦脉、弦细脉、肝证、脾证、带下病、臌胀、胁肋、嗳气、便溏、肠鸣、大便不调、大便不爽、乏力、腹痛、腹泻、腹胀、腹胀腹痛、口苦、脉弦缓、脉弦细、纳呆、情绪不稳、舌淡白、神志异常、食少、矢气、苔白、苔白腻、太息、溏结不调、脘腹痞闷、先干后溏、胁痛、胁隐痛、胁胀、泄泻、心烦、胸闷、胸胁胀痛、咽干、易怒、抑郁、月经不调、掌纹四线切一线、肢倦。
治法
常见病 1、泄泻 平素常有胸胁痞闷,噯气食少,每因情志影响,愤怒、抑郁或精神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此乃脾气素虚,或素有食滞与湿邪,每因情志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所致。治宜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2、胁痛 胁痛表现以胀痛为主,疼痛走窜,疼痛每因抑郁或恼怒之时出现或加重为特点。其疼痛乃由肝失条达,气机不利,豌泄失职所致。日久肝气乘胂,除有胁胀痛外,尚可有食少纳呆,面目虚浮,肢困无力等症状。治宜疏肝理气健脾,方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酌加健脾药物如茯苓、白术等。 3、臌胀 临床表现偏重于气滞湿阻,故以腹大按之不坚,腹皮绷急,胁下胀满或疼痛,小便短少,食少纳呆食后作胀,嗳气不爽,苔白腻,脉弦为特点。本病亦可由感受湿邪,或饮食不节,饮酒过度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水湿蕴结化热,湿热留于中焦,脾虚湿盛侮肝,肝气失于条达,遂致气血凝滞,脉络瘀阻,渐成臌胀。治宜疏肝理气,除湿散满,方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胃苓汤《丹溪心法》。 4、腹痛 以食少纳呆,脘腹胀闷,痛引少腹,攻窜不定,随情志变化而疼痛加剧,得嗳气或矢气则其痛可减为主要临床表现。此由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所致。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 5、月经不调 其病特点为经期或前或后,经量或少或多,经行不畅,色暗有块,胸胁乳房作胀,小腹胀甚而痛,多伴有烦躁易怒,食少纳呆。此亦由情志抑郁,或恼怒伤肝引起肝气逆乱,疏泄失职,冲任不调,肝郁乘脾,脾虚不能统血,血海溢蓄失常而致。治宜疏肝健脾,养血调经,方用逍遥散《和剂局方》。 6、带下病 以黄带绵绵不断,稠粘臭秽,或流黄水,或挟血液,中灼热或阴部痛痒,且伴有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胸胁胀满,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此因烦躁多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脾,脾失运化,湿浊内生,湿热郁久化热,湿热下注损伤冲带而致。亦有因脾虚湿盛,反侮肝木,肝气郁结化热,湿热下注所成。治宜疏肝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临床表现
泛指因七情所伤,五志怫郁,或夹内生湿热火瘀等邪,致使肝脾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类证候。
None
肝脾不和证
疾病预后
肝脾不调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发生于女性。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而引起。见于泄泻、胁痛、臌胀、腹痛、月经不调、带下等疾病中。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