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风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唇炎、唇红肿、溃渗、瞤动、痛痒、脱皮。
治法
辩证要点 唇风之辨分虚实。实为风火湿热,唇红肿痒溃痛且剧,虚为阴虚血燥,唇红燥裂溢水结痂。治疗原则 内治为主,辅以外治。 证治分类 (一)风火湿热,外犯唇口治法:疏风散邪,清热利湿。 (二)阴虚血燥,唇口失养治法:凉血祛风,养阴润燥。 其他疗法 外擦法:宜清热解毒,凉血润燥。用黄连膏、紫归油、青吹口散油膏外擦患处,每日3-4次。或用马齿苋、芙蓉叶鲜品捣烂外敷,每日2次。
临床表现
临床以口唇红肿、痛痒,日久破裂流水,或伴见脱屑脱皮,嘴唇不时睏动等为特征的唇病。
检查
诊断依据 1、病史:多有唇部灼热痒痛反复发作病史。 2、临床表现:唇部发痒,灼热疼痛,嘴唇不时瞤动;或自觉唇部干燥,作痒不适,患者常自咬嘴唇以揭去未脱落的鳞屑、痂皮,引起疼痛。 3、局部检查:唇红部肿胀、糜烂、渗液、结痂;或呈肥厚,扪之唇部可有结节感如豆大,质软不硬;或唇部表面干燥、脱屑,色暗红,或有纵形裂沟,结痂,揭去痂皮易出血。 病证鉴别 1、唇疔:初起有粟米样脓头,继而坚硬红肿疼痛,伴有全身症状,不能自行消退。 2、唇肿:口唇部突然肿胀、麻木,不红不痛或微痛,或口唇瞤动、麻痒、肿破流水,多发于春秋两季。 3、口疳(红斑狼疮):口腔黏膜损害好发于唇红部,初起为一个或整个暗红色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中央萎缩,边缘隆起,表面附有鳞屑,容易糜烂。皮损扩延,则导致唇红部与皮肤界限不清,日久向皮肤蔓延。皮肤受累后,边界较清,常呈桃红色,对诊断有一定意义。 4、虫咬伤:蚊虫叮咬颜面局部红肿,中央有针头大暗红色斑点,或有小水疱,伴有瘙痒。 5、接触性皮炎:有接触过敏史,皮损发生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不隆起。
None
驴嘴风
病因
因风热湿邪外侵,或脾胃湿热内蕴,上蒸口唇所致。
疾病预后
唇风,中医病名。多因胃经素有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起,俗称"驴嘴风"。多发于下唇,主要症状是唇部红肿,疼痛,日久破裂,流水。西医慢性唇炎、继发感染性唇炎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