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痈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耳廓、痈、有恙。
治法
耳痈治疗原则 为内外合治,注重排脓消肿法的运用。中医辨证治疗以内治为主,主要治疗原则 为清热泻火解毒。若头痛剧烈,可酌情应用止痛药。
临床表现
1、实证表现 疾病初起耳内肿胀,3-5日后,肿胀加重,肿内化脓,胀痛时如同针刺,伴有发热怕冷,若肿破脓出,发热减退,疼痛消失。 2、虚证表现 疾病初起感觉耳胀而不红肿,常牵连头顶、颈部出现疼痛并有抽掣感,日久成脓、破溃,并难以迅速愈合。
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姿态、耳道形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以及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以及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耳部有无疼痛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医生通常还需进行听力检查,来判断疾病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等增加,可判断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炎症及其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 颞骨CT 适用于慢性的患者,以评估慢性炎症的病变性质及范围,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其他检查 耳镜检查 检查外耳道、鼓膜情况,查看鼓膜是否存在肿胀、充血、穿孔、破溃等情况,判断耳痈的严重程度。
病因
本病主要由于饮酒无度、情志失调、色欲过度而致病。基本病机为邪热搏结于耳窍。病位在耳,与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
预防
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习惯及情志因素相关,平素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改善饮食,保持耳道清洁等,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注意饮食有节,平素少食肥腻、辛辣的食物,并避免饮酒无度,损伤肝脾,邪毒内生。 2、平素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防止外邪感染。 3、平素起居有常,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防止外邪诱发疾病。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郁、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发生。 5、注意个人卫生与耳部清洁,防止诱发本病。
备注
耳痈(Earcarbuncle)是以外耳道红肿、耳根内肿痛,以及溃破流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