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疽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骨、疽、高热、活动不利、口干、溃脓、尿赤、肢痛、肿胀。
治法
治疗以清热化湿解毒为原则。辨证论治风热炽盛型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通络。湿热郁滞型 [治法]清营托毒,化湿开郁。气血两虚型 [治法]调补气血。
临床表现
辨证分析本病是由风寒风热之邪外袭,化热搏结于骨节,或由于疔疮走黄,疽毒内陷,或病后余毒不清,湿热内盛,其毒深窜入里,留于筋骨,或由于外来直接伤害,局部骨骼损伤,复因感染邪毒,瘀热搏结,凝滞筋骨而成。本病有好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漏道,损伤筋骨的特点。本病始则全身不适,继而寒热交作,甚而壮热不退,或伴有汗出,便秘尿赤,肌骨胀痛,疼痛彻骨,拒按,是为实热之证。成脓期湿热郁滞于骨,热盛肉腐骨败,则焮肿日著,寒热交作,或日晡更甚,但患肢疼痛可略缓解。溃后诸症渐伏,精神渐佳,唯疮口脓水淋漓,迟迟不敛,或有腐骨从疮口排出,可形成漏道。若经久不愈,久耗气血,则见气血两虚之象。辨证论治风热炽盛型[证见]寒战、高热、面红,气热息粗,便秘溲赤,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湿热郁滞型[证见]患部掀肿日增,疼痛,寒热交作或日晡尤甚,口干不甚喜饮。舌苔黄腻,脉滑数。气血两虚型[证见]疮色晦暗不鲜,脓水林漓,面色苍白或萎黄,唇淡,全身倦怠,或心悸,失眠,自汗,短气。舌淡苔少,脉细数或无力。
病因
骨疽全名附骨疽,又称骨痈、贴骨痈。因溃后常脱出败骨,故又有多骨疽、朽骨疽、咬骨疽之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凡毒气深沉,结聚于骨而发生的深部脓疡叫做附骨疽。
备注
A.辨证论治 风热炽盛型寒战高热者,加柴胡12克。口渴者,加生石膏30克(打碎)。便秘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 1.中成药 (1)醒消丸,成人每次6克,7岁以上减半,3-7岁服1/3量,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连服7日'后停药3日。 (2)新消片,每次5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单方验方 二香丸(张荣国《山东中医杂志》1987.6) 处方:龟板3个(炙黄),蜈蚣10条,全蝎10克,当归30克,红花15克,生乳香30克,生没药30克,血竭30克,象牙粉3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服1丸,小儿酌减,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无论红肿、化脓或窦道形成均有特效;病在上者饭后服,病在下者饭前服。 B.湿热郁滞型 1.中成药 (1)虎挣片,每次0.3克,每日2次吞服,儿童减半。 (2)四季青片,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单方验方 复方骨髓炎糖浆I方(罗安民验方)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当归尾15克,紫花地丁15克,桑枝15克,土茯苓15克,赤芍10克,薏苡仁10克,冬瓜仁10克,丝瓜络10克,桃仁10克,黄柏10克,生栀子10克,黄连3克,乳香3克,没药3克,生甘草3克。水煎取汁,浓缩制成糖浆100ml瓶装。成人每次服30ml,每日3次。病重者剂量加倍,小儿减半。 C.气血两虚型 1.中成药 (1)十全大补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虎挣片,参照湿热郁滞证。 2.单方验方 附骨内托散(宋一同等验方) 处方:党参12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制乳香12克,没药12克,木香12克,陈皮12克,川芎6克,炙甘草6克,大枣6克,白芍10克,焦白术10克,茯苓10克,金银花9克,紫花地丁9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外治法 初起皮色不变者,以冲和膏外敷,若皮色转红时,宜洪宝丹冷茶调敷,或敷以如意金黄散。脓成宜及时切开排脓,并于疮口纳入纸捻以利引流。也可酌情用二黄煎液冲洗脓腔。溃后宜用七三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或冲和膏盖贴。如触及死骨松动者,可用镊子钳去。形成窦道者,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药线腐蚀窦道,后改用八二丹药线,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也可作手术清创,脓尽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绿豆粥:绿豆适量洗净后浸泡半天,同粳米200克同煮为稀粥。每日服食2-3次,每次1-2碗。适用于初期,其他阴疽初期均适用。苡仁二豆汤:薏苡仁100克,绿豆100克,赤小豆100克,生甘草20克,水煮熟烂,加盐调味,食豆饮汤。适用于阴疽湿重患者。五神咖啡:茯苓20克,金银花60克,牛膝20克,车前草30克,紫花地丁30克,同煎去渣取汁,加入咖啡、白糖,频服。适用于附骨疽湿热凝结者。猪蹄羹:猪蹄4只,葱白30克,当归15克,微火炖至蹄烂熟,调盐少许,随量食。适用于溃后期。牛奶大枣粥:牛奶500克,大枣25克,粳米100克,共煮成粥,随量食。适用于溃后久不收口者。 2.预防调护患者宜加强营养。在急性期患肢抬高,避免活动,防止病理性骨折。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