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9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骨质疏松、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钙缺乏症、骨折、背痛、乏力、骨痛、龟背、呼吸困难、肌无力、畸形、气短、胸闷、胸闷气短、腰痛。

治法

1.基础措施 (1)调整生活方式 1)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 2)注意适当户外活动,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 3)避免嗜烟、酗酒和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 4)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如注意是否有增加跌倒危险的疾病和药物,加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包括各种关节保护器)等。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1)钙剂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800mg(元素钙量),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mg。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约400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mg-600mg。 2)维生素D成年人推荐剂量为200单位(5μg)/D,老年人推荐剂量为400-800IU(10-20μg)/D。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剂量可为800-1200IU(目前国内销售的钙剂和维生素D复合制剂中维生素D含量普遍偏少)。建议老年人血清250HD水平应为30ng/ml(75nmol/升)以上,以降低跌倒和骨折风险。应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酌情调整剂量。但是,如患者伴有肾结石及高尿钙,则应慎用钙剂及维生素D制剂。 2.药物干预仅补充钙剂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需根据患者情况加用药物。 (1)药物治疗适应证已有骨质疏松症(T≤-2.5)或已发生过脆性骨折,或已有骨量减少(-2.5< T<-1.0)并存在一项以上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无条件测定骨密度,但具备以下情况者,也需药物治疗: 1)已发生过脆性骨折, 2) OSTA筛查为高风险, 3) FRAX工具计算出髋部骨折发生概率≥3%或任何重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20%。 (2)抗骨吸收药物 1)双膦酸盐类可选择的药物有阿仑膦酸盐(Alendronate)、唑来膦酸钠、利塞膦酸钠等。 2)降钙素类更适合有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宜长期使用。鲑鱼降钙素,皮下或肌肉注射,根据病情每周2-5次,鲑鱼降钙素鼻喷剂,鳗鱼降钙素,肌肉注射。 3)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用于女性患者,能降低雌激素受体阳性浸润性乳癌的发生率,不增加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危险。雷诺昔芬(Raloxifene),有静脉栓塞病史及有血栓倾向者如长期卧床和久坐期间禁用。 4)雌激素类只能用于女性患者。应全面评估利与弊,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应证:有绝经期症状(潮热、出汗等)及/或骨质疏松症及/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妇女,尤其提倡绝经早期开始用,收益更大风险更小。 (2)禁忌证:雌激素依赖性肿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血栓性疾病、不明原因阴道出血及活动性肝病和结缔组织病为绝对禁忌证。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乳腺癌家族史、胆囊疾病和垂体泌乳素瘤者慎用。有子宫者应用雌激素时应配合适当剂量的孕激素制剂,以对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已行子宫切除的妇女应只用雌激素,不加孕激素。激素治疗的方案、剂量、制剂选择及治疗期限等应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应用最低有效剂量。坚持定期随访和安全性监测(尤其是乳腺和子宫)。 (3)促进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PTH),治疗时间不宜超过2年。肌肉注射,用药期间要监测血钙水平,防止高钙血症的发生。 (4)锶盐雷奈酸锶,睡前服用。不推荐 CCr(肌酐清除率)<30ml/min者使用。 (5)其他药物1)活性维生素D更适合老年人,肾功能不全,1α羟化酶缺乏者。包括1α羟维生素D(α骨化醇)和1,25双羟维生素D(骨化三醇)两种。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骨化三醇、α-骨化醇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可与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 2)维生素K2(四烯甲萘醌)餐后服用。禁用于服用华法令的患者。 3.外科治疗 (1)微创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Vertibroplasty)和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是脊柱微创治疗的新进展之一,适用于新鲜不伴脊髓或神经根症状、疼痛严重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2)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桡尺骨远端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且累及关节面,骨折愈合后易残留畸形,常造成腕关节和手指功能障碍。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手法复位,可用夹板或石膏固定,或外固定器固定。对于少数不稳定的骨折可考虑手术处理。 (3)髋部骨折的治疗髋部骨折具有以下特点: 1)死亡率高,容易发生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2)骨坏死率及不愈合率高。 3)致畸、致残率高。 4)康复缓慢。手术治疗包括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和外固定器等。也可采取非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临床以腰背或周身酸痛,活动受限,翻身、起坐及行走困难,身高缩短,脊柱畸形,容易骨折,影像学、骨计量学检查等阳性征象为特征的骨病。

检查

双能X线吸收法(DXA)的测定值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临床上推荐的测量部位是腰椎1-4、总髋部和股骨颈。T值=(测定值-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人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正常:T值≥-1;骨量低下:-2.5< T值<-1;骨质疏松:T值≤-2.5。

病因

因先天不足,或久病卧床,老年肾虚髓减,绝经等多种原因,致使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所致。

疾病预后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备注

注: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