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7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有:沉迟脉、促脉、短脉、浮缓脉、洪脉、结脉、气虚体质、濡脉、弱脉、舌齿痕、舌痕、舌胖、舌瘦、数脉、苔滑、苔少、微脉、细脉、虚脉、右寸弱、偏气虚质、气虚质、太阴司天、淡湿胖齿、关濡、气虚、亏证、气血不足、湿证、虚证、崩漏、喘病、淡白、夺气、呼吸、癃闭、心悸、虚汗、半身汗、鼻白、便溏、不能久立、潮热、齿痕舌、低热、地图舌、乏力、汗多、惊恐、精神不振、倦怠、懒言、裂纹舌、脉沉迟无力、脉沉无力、脉迟无力、脉短涩、脉短涩无力、脉短无力、脉短有力、脉浮短、脉浮微、脉浮虚、脉洪无力、脉缓弱、脉缓无力、脉数无力、脉微迟、脉微弱细、脉无力、脉弦无力、脉虚细、面白、面㿠白、面色发白、面色无华、目眩、纳少、疲乏、皮肤白斑、气短、气短懒言、气少、人中色白、少气、少神、舌白、舌边齿痕、舌淡、舌嫩、伸欠、神疲、声低、苔薄白、苔干、苔腻、苔浊、头汗、头面汗、头晕、微热、畏寒、息微、小便清长、胸闷、胸痞、易感、隐痛、忧悲、月经后期、自汗。

治法

1.肺气虚证候,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治则:补益肺气。主方: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防风等。 2.肾气虚 (1)一般肾气虚证证候,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治则:补肾益气。主方:肾气丸加减。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党参、白术。 (2)肾气不固证证候,除一般肾气虚证外,还有小便频数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遗尿,或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或胎动不安,滑胎者。治则:补肾固涩。方方:肾气丸加减,或用金锁固精丸、缩泉丸。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等。 (3)肾不纳气证证候,在肾气不固基础上,见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短,动则喘甚者。治则:补肾纳气。主方:七味都气丸加参附龙牡等。方药:五味子、熟地、丹皮、泽泻、茯苓、山萸肉、淮山、枸杞子、菟丝子、附子、人参、龙骨、牡蛎、蛤蚧、冬虫夏草、海龙、海马等 3.脾气虚 (1)一般脾气虚证证候: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治则:健脾益气。主方:六君子汤。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法半夏、陈皮。 (2)中气下陷证证候:脘腹重坠作胀,食入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见少气乏力,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治则:补中益气。主方:补中益气汤。方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当归、枳壳、法半夏、陈皮。 (3)脾不统血证候: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治则:补脾摄血。主方:归脾汤。方药:黄芪、当归、元肉、木香、远志、酸枣仁、生姜、大枣、党参、白术、甘草、阿胶等。 4.心气虚证候: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治则:补益心气。主方:四君子汤,养心汤。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远志、当归、柏子仁、酸枣仁等。 5.阳(气)虚证候: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治则:补阳益气。主方:参附汤。方药:人参、附子、黄芪等。

临床表现

泛指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不当,致使气虚失充或不摄、下陷、虚脱等所引起的一类证候。

疾病预后

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从病发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

备注

气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气虚,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气虚是一种多发证,多因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久病未愈、大手术后及疲劳过度。在临床上,气虚还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诸证。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