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
小结
本品为冷门中药本草,可用于:白塞病、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疥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麻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湿疹、顽癣、银屑病、口干、目干。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主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口眼干燥综合征,白塞病,湿疹,银屑病,麻风病,疥疮,顽癣。
性味
苦;辛;大毒。
归经
心;肝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去皮根木质部分15-25克;带皮根10-12克。均需文火煎1-2h。也可制成糖浆、浸膏片等。岩研粉装胶囊服,每次0.5-1.5克,每日3次。 外用:适量,研粉或捣烂或;或制成酊剂、软膏涂擦。
注意
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凡疮痒出血者慎用。
别名
震龙根、蒸龙草、莽草、水莽子、水莽兜、黄藤、大茶叶、水莽、黄藤草、红柴根、菜虫药、断肠草、黄藤根、黄药、水脑子根、南蛇根、三棱花、早禾花、红紫根、黄腊藤、水莽草、红药、山砒霜、黄藤木。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木质部。皮部毒性太大,常刮去之。亦有带皮入药者。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pterygiumwilfordii Hook. F.采收和储藏:栽培3-4年便可采收,秋季挖取根部,抖净泥土,晒干。或去皮晒干。
原形态
雷公藤落叶蔓性灌木,长达3m。小枝棕红色,有4-6棱,密生瘤状皮孔及锈色短毛。单叶互生,亚革质;叶柄长约5mm;叶片椭圆形或宽卵形,长4-9cm,宽3-6cm,先端短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光滑,下面淡绿色,主、侧脉在上表面均稍突出,脉上疏生锈褐色柔毛。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5-7cm,被锈色毛。花杂性,白绿色,直径达5mm;萼为5浅裂;花瓣5,椭圆形;雄蕊5,花丝近基部较宽,着生在杯状花盘边缘;花柱短,柱头6浅裂;子房上位,三棱状。蒴果具3片膜质翅,长圆形,长达14mm,宽约13mm,翅上有斜生侧脉。种子1,细柱状,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背阴多湿的山坡、山谷、溪边灌木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较阴凉的山坡、林木丛中或溪边。直在偏酸性,肥沃、土层深厚的砂质土或黄壤土栽培。栽培技术:用扦插繁殖。在雷公藤落叶后至翌年2月上旬休眠前期内,选取1-2年生的枝条,剪成10-20cm的小段,每段插条应有2-3个节,然后将插条下端约2cm处浸入100×10-6萘乙酸(NAA)溶液1h左右,便可按行株距10cm×10-15cm扦插,将插条以60℃角斜倚于沟内后,覆土压紧,上端露出地面部分约为插条的1/4-1/3,插后立即浇水,并搭荫棚遮盖。40d后,插条即可发芽生根。1年后可移栽,在杉、松、果树等幼林中套种,按行株距50cm×50cm挖穴,于2-4月上旬期间,挖出种苗,1穴1株定植,覆土6cm并压紧,浇透水即可。田间管理:一般每年除草施肥1-2次,在6月下旬除草松土宜浅,可结合施用过磷酸钙或复合肥料,直接撒布于植株周围,用泥土稍加覆盖。定植后的第2年,待苗藤长至100cm以上时,将主茎顶部剪去,以后每年修剪1次,使苗藤控制在100cm左右,这可使植株复发枝条,促进根部发育,提高产量。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扭曲,常具茎残基。直径0.5-3cm,商品常切成长短不一的段块。表面土黄色至黄棕色,粗糙,具细密纵向沟纹及环状或半环状裂隙;栓皮层常脱落,脱落处显橙黄色。皮部易剥离,露出黄白色的木部。质坚硬,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纤维性;横切面木栓层橙黄色,显层状;韧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密布针眼状孔洞,射线较明显。根茎性状与根相似,多平直,有白色或浅红色髓部。气微、特异,味苦徽辛。有大毒。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 木栓层为数十列木栓细胞组成,有的细胞内含红棕色或黄棕色物质。皮层菲薄,界限不甚明显。韧皮部有众多分泌细胞,内含黄棕色物质,韧皮射线漏斗状或略呈漏斗状,射线细胞和韧皮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较大的草酸钙结晶。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导管多单个径向排列,傍管纤维常成束分布;木薄壁细胞壁较厚,含淀粉粒;木射线细胞1-6列,其旁常有1-多列木纤维,有的纤维含淀粉粒。初生木质部三原型,多偏心性。 茎横切面: 构造与根基本相似,但皮层明显,细胞2-4列;具髓。 粉末特征: 土黄色。 (1)木纤维散在或成束,长梭形,长300-780μm,直径11-28μm,其中一种壁较薄,平直或略呈波状,胞腔中含有淀粉粒;另一种壁较厚,可至6μm,孔沟明显。 (2)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23-116μm。 (3)管胞多为螺纹或孔纹。 (4)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类三角形或类多角形,直径3-8(-17)μm,脐点点状、星状或人字形;复粒2-3分粒组成。 (5)草酸钙方晶众多,呈棱形、四面体、六面体或八面体,直径可至70μm。 (6)木薄壁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孔沟及壁孔明显,有的胞腔内充满淀粉粒。 (7)木柱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有的含黄棕色物质。 (8)分泌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8-42μm,胸腔内含黄棕色物质。
化学成分
根含雷公藤碱(Wilfordine),雷公藤次碱(Wilforine),雷公藤碱乙(Wilforgine),雷公藤碱丁即雷公藤春碱(Wil-皮酰胺(Celacinnine),南蛇藤β-呋喃甲酸胺(Celafurine),南蛇藤苄酰胺(Celagbenzine),雷公藤内酯(Wilforlide) A、B,雷酚萜醇(Triptonoterpenol),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16-hydroxytripto-lide),雷公藤内酯醇即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表雷公藤内酯三醇(Epitriptriolide),雷贝壳杉烷内酯(Tripterifordine),对映-雷贝壳杉烷内酯(Antriptolactone),雷公藤酸(Tripterygicacid),直楔草酸(Orthosphenic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及胡萝卜甙(Daucosterol)。根木质部含雷公藤三萜内酯 A(Triptoterpenoidlactone A),雷公藤内酯 A、B,南蛇藤素(Celastrol)即雷公藤红素(Tripterine),3β,22a-二羟基-12-齐墩果烯-29-羟酸(3β,22a-dihy-droxy-△12-oleanen-29-oicacid),3,24-二氧代-无羁萜烷-29-羟酸(3,24-dioxo-friedelan-29-oicacid),3β-羟基-12-齐墩果烯-29-羧酸(3-epikatonicacid),大子五层龙酸(Salaspermicacid),雷公藤三萜酸(Triptotriterpenicacid) A、B、C,直楔草酸,3β,22β-二羟基-12-齐墩果烯-29-核酸(3β,22β-dihydroxy-△12-oleanen-29-oicacid),2a,3a,24-三羟基-12-乌苏烯-28-羧酸(2a,3a,24-trihy-droxy-△12-ursene-28-oicacid),雷公藤酮(Tripterygone),雷公藤氯内酯醉(Tripchlorolide),雷公藤内酯三醇(Triptriolide)及亚麻酸(Linolenicacid),8,9-十八碳二烯酸(8,9-octadecadienoicacid),油酸(Oleicacid),棕榈油酸(9-hexadecenoicacid),棕榈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等。根皮含雷公藤碱,雷公藤次碱,雷公藤碱乙,异卫矛碱,雷公藤宁碱(Wifornine),雷公藤精碱(Wilforjing),雷公藤碱丁;雷酚酮内酯(Triptonolide),雷公藤内酯酮(Triptonide),雷公藤内酯醇,雷公藤内酯二醇(Tripdiolide),雷酚内酯(Trip-tophenolide),雷酚内酯甲醚(Triptophenolidemethylether),雷酚新内酯(Neotriptophenolide),雷酚萜即14-羟基-8,11,13-松香三烯-3-酮(Triptonoterpene,14-hydroxy-abieta-8,11,13-trien-3-one),雷酚萜甲醚即11-羟基-14-氧基-8,11,13-松香三烯-3-酮(Triptonoterpenemethylether,11-hydroxy-14-methoxy-abieta-8,11,13-trien-3-one),雷醇内酯(Triptolidenol),山海棠素(Hy-polide),山海棠素甲醚(Hypolidemethylether),异雷酚新酯(Isoneotriptophenolide),雷公藤内酯三醇,雷公藤内酯四醇(Triptotetraolide),异雷公藤内酯四醇(Isotriptetraolide),雷公藤素(Wilforonide),雷公藤内酯 A,5-粘霉烯-3β,28-二醇(Glut-5-en-3β,28-diol),乌苏-3β,5a-二醇(Ursan-3β,5a-diol),D: A-异齐墩果-29-羧酸即美登木酸(Polpunonicacid,populnonicacid,maytenonicacid)及雷二羟酸甲酯(Triptodihy-droxyacidmethylester)。
药理作用
1.抗肿瘤:雷公藤内酯、雷公藤内酯二醇0.1mg/公斤给小鼠,对白血病 L1210、P388有抗肿瘤活性;对人鼻咽癌的 ED50为10-3-10-4μg/ml。雷公藤内酯0.2、0.25mg/公斤腹腔注射,对小鼠白血病 L615有明显的疗效。雷公藤内酯1×10-8mol/升,可抑制乳癌与胃癌的四个细胞 MCF-7、BT-20、MKN-45、KATO-Ⅲ软琼酯集落形成,抑制率70%以上,IC50为0.504-1.22μg/升。 2.抗炎:雷公藤醋酸乙酯提取物40mg/公斤灌胃,连续19天,对佐剂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80mg/公斤灌胃,对大鼠棉球肉芽肿有抑制作用。雷公藤总甙30mg/公斤腹腔注射,抑制大鼠实验性关节肿、组胺引起的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20mg/公斤腹腔注射,抑制大鼠棉肉芽肿。雷公藤内酯100μg/公斤皮下注射,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有抑制作用,150μg/公斤皮下注射,连续12天,对5-羟色胺所致大鼠皮肤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抑制作用;0.05-1.0μg/ml能抑制远志醇提物的溶血作用,对红细胞膜有稳定作用。 3.对免疫的影响:雷公藤醋酸乙酯提取物20、40mg/公斤,雷公藤总生物碱20、40mg/公斤灌胃,对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有抑制作用,也抑制小鼠脾细胞溶血空斑形成。雷公藤内酯75、150μg/公斤皮下注射可使小鼠血清补体增加,但显着抑制特异性 IgM抗体形成,200μg/公斤灌胃,抑制小鼠碳粒廓清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对2,4-二硝基氯苯(DNCB)引起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无明显影响。雷公藤红素于试管内0.1-1.0μg/ml,可以明显抑制 Con A、pHA、pHM及 LPS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生反应,对淋巴结细胞增生也有相似的抑制作用。雷公藤红素1mg/公斤腹腔注射,使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生成明显下降;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内酯0.1-1.0μg/ml显着抑制 Con A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增生,总生物碱1.0μg/ml也有明显抑制作用;雷公藤红素10μg/ml,可以明显抑制白细胞的移动。雷公藤总甙80mg/公斤、总萜211mg/公斤灌胃,可使小鼠血液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总数也减少,嗜中性白细胞与单核细胞相对增加,说明选择性作用于淋巴细胞;脾、胸腺、颌下淋巴结非特异性酯酶(ANAE)染色,证明雷公藤总甙、总萜主要作用于 B细胞而抑制体液免疫。雷公藤春碱、雷公藤新碱40、80mg/公斤腹腔注射,连续4天,对经溶血素反应为指标的体液免疫具有抑制作用;雷公藤春碱160mg/公斤腹腔注射,对小鼠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为指标的细胞免疫也抑制,雷公藤新碱80mg/公斤腹腔注射,对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并能降低小鼠碳粒廓清速率,使小鼠胸腺、脾重减轻。 4.其他:雷公藤多甙(GTW)16mg/公斤灌胃,连续2或5周,或10mg/公斤连续给药7周,可使雄性大鼠附睾精子成活率明显下降,畸形率上升,灌服抗生育剂量并不影响大鼠垂体-睾丸轴的内分泌功能,可能是直接作用于睾丸与附睾中精子,使其变态与成熟。雷公藤根木部煎剂2、4克/公斤灌胃,连续12天,对日本血吸虫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 5.毒性:雷公藤内酯静脉注射对小鼠的 LD50为0.8mg/公斤;腹腔注射的 LD50为0.9mg/公斤。20-160μg/公斤静脉注射,连续7天,使犬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心电图 T波异常,ST段压低,160μg/公斤,使犬体重下降,心肌出现颗粒性变,肝脏灶性坏死,致死原因主要是心、肝的损害。雷公藤总生物碱灌胃小鼠的 LD50为1139±204μg/公斤,皮下注射为1136±217μg/公斤。雷公藤总生物碱灌胃对小鼠的 LD50为504.0±29.48mg/公斤。
毒性
毒性:雷公藤对各种动物毒性不同,它对人、犬、猪及昆虫的毒性很大,可以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但是对羊、兔、猫、鼠、鱼却无毒性。雷公藤对机体的作用有二: 一为对胃肠道局部的刺激作用; 二为吸收后对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视丘、中脑、延髓、小脑及脊髓)的损害,及引起肝、心的出血与坏死。 有谓雷公藤主要毒害动物的心脏,但对其他平滑肌及横纹肌亦有毒性,此为中毒致死的原因。中毒后急救措施为催吐、洗胃、灌肠、导泻等一般方法,利用羊血或兔胃浸出液的生物学解毒方法尚未确定。雷公藤的毒性成分可用醚浸出,但经过还原作用,毒性完全消失。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5克,加氨水(1→10)湿润,加乙醚30ml,浸泡1h,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分置2支试管中,一管置水浴上蒸干,加冰醋酸0.5ml,醋研2ml,振摇溶解,沿管壁缓缓加硫酸1ml。在两液层接界处即显紫红色环;另一管置水浴上浓缩至1ml,吸取1滴置于滤纸上,喷以碘化银钾试液,吹干后显橙红色斑点。 (2)薄层色谱取样品粗粉2克,置索氏提取器中,用无水乙醇回流提取2h回收乙醇,然后取出于蒸发血中,加10克中性氧化铝,搅拌均匀,挥干,再置索氏提取器中用氯仿提取4h,回收氯仿至干,加氯仿1ml溶解即得供试溶液。精确称取雷公藤甲素0.2mg,用氯仿1ml溶解,为对照品溶液。用微量注射器分取样品液与对照品溶液各10μl,点于硅胶G-CMC-Na薄层板上;以氯仿-乙醚(2:1)展开,展距l00cm,取出,用2%3,5-二硝基苯甲酸乙醇液与5%氢氧化钠乙醇液显色(临用时以1:3混合),供试品与对照品色谱在相对应的位置处显相同斑点。
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花摘除花柄及蒂。 2.切制:除去杂质,根、叶洗净,稍闷,切片、切丝、干燥。
复方
(1)治风湿关节炎:雷公藤根、叶,捣烂外敷,半小时后即去,否则起泡。(江西《草药手册》 (2)治皮肤发痒:雷公藤叶,捣烂,搽敷。-《湖南药物志》 (3)治腰带疮:雷公藤花、乌药,研末调擦患处。-《湖南药物志》
各家论述
《湖南药物志》:杀虫,消炎,解毒。
临床应用
1.治疗麻风反应:雷公藤干根彻底去除内外两层皮,将木质部切片晒干。每用4钱,加水2500ml,文火煎(不加盖)3-4小时,取褐色药液250ml,早晚分服,3-4天为一疗程。曾治各型麻风反应167例(其中结核型27例,瘤型140例),均在服药2-3剂后控制症状。 2.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用雷公藤(取木质部,法同上)5钱,加水400ml,文火煎2小时(不加盖),得药液150ml,残渣再加水煎取100ml,混合后早晚2次分服,7-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停药2-3天。治疗50例,用药1-20个疗程不等,多数为5-6个疗程。其中44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或缓解。 3.治疗肺结核及其他慢性肺部疾病:于夏末秋初采根,洗净晒干,切碎。每31.2克雷公藤加水1000ml,以文火煎熬,待煎至约500ml(使每10ml生药0.62克)即成。开始每日3次,每次15-20ml口服,1星期为一疗程;以后视病情与患者体质情况,剂量可略有增减,但每次给药量不宜超过10-25ml。如服药7-10天后无明显副作用,尚可延长服药时间;但服用时间过长的应短时间停药,一般服用20-30天后停药5-7天。经治99例,多数病人服药后咳嗽、徘痰、发热、哮喘等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治程中按规定剂量服药,基本上无副作用;若体质较弱者;可有恶心、胃肠不适及畏寒伯冷等反应。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