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静脉炎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3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血栓、静脉炎、结节、股肿、红肿、静脉曲张、皮肤暗红、色素沉着、疼痛、压陷、肿痛、灼热。

治法

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肺栓塞,特别是病程早期,血栓松软与血管壁粘连不紧,极易脱落,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1.卧床,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直至水肿及压痛消失。 2.使用抗凝剂防止血栓增大,并可起动内源性溶拴过程,可用肝素静脉注射。 3.如因出血素质而不宜用抗凝治疗者,预防肺栓塞可用机械性阻隔方法。近年来已的用经皮穿刺法在下腔静脉内置入滤问的措施替代过去的下静脉折叠手术治疗。 4.溶拴治疗。尿激酶有一定的效果,虽不能证明预防肺栓塞方面优于肯凝治疗,但如早期应用,可加速血栓溶解,有利于保护静脉瓣,减少后遗的静脉功能不全。 5.中药治疗。可根据病变属性治疗,如属阳性,加减四妙勇安汤治疗,属阴性的,加减阳和汤治疗。

临床表现

可分浅层和深层静脉炎两类。 1.浅层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2到5公分,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到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2.深部静脉炎好发于下肢的小腿、胸静脉及股骼静脉,前者为小腿肿胀,后者以大腿肿胀为主。患肢肿胀呈筒状,伴疼痛,行走加剧,远端有压迹,皮肤浅灰紫,浅静脉扩张明显。约1到2个月后,患肢胀疼可渐缓和,但肿胀往往朝轻暮重,与活动有关。少数转为慢性的静脉回流障碍,患肢浅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周围炎,甚至郁血性下肢溃疡感染。

病因

血栓性静脉炎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及深部血栓形成。常先有静脉内血栓形成以后,发生静脉对血栓的炎性反应。其病因主要是血管壁的损伤(由外伤或静脉插管或输入刺激性液体所致)及静脉曲张引起的静脉内血液郁滞。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行的红、肿、痛和明显的压痛,并可触及索状静脉;全身反应少见。下肢静脉的压力升高。静脉造影可显示阻塞的部位和程度。治疗原则 主要是患肢休息并抬高超过心脏水平,必要时穿弹力袜或用弹性绷带包扎;可口服阿司匹林,有栓塞者应早期使用肝素。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