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证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4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有:肺系紊乱、脾胃紊乱、舌白、大肠证、肺脉、舌前异常、肺证、脾证、太商庚金、寅申相火、便秘、大肠、大肠病、便结、便溏、便稀、喘逆、大便不爽、大便秘结、呃逆、腹痛、腹泻、腹胀、腹胀腹痛、口干、口渴、里急后重、尿短、尿量异常、尿少、脓血便、呕吐、皮肤干枯、水样便、脘腹胀痛、泄泻。

治法

一、大肠证候的治疗 1、大肠实证 治法:清肠泻实。 方药:白头翁汤、大黄牡丹皮汤、承气汤类。 2、大肠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等。 3、大肠虚证 治法:涩肠固脱。 方药:桃花汤、养脏汤等。 4、大肠寒证 治法:散寒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养脏汤、温脾汤等。 5、大肠津亏 治法:滋养阴液,润肠通便。 方药:清燥润肠汤、润肠丸、五仁丸等。 二、针灸治疗在经络联系上,手太阳经脉络大肠,足太阴之络入络肠胃,故大肠的病理变化与肺、脾、胃、小肠最为密切。针灸治疗主要选用足阳明胃经腧穴。 1、大肠实证只针不灸,泻法。宜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横、内关、支沟等穴。 2、大肠湿热只针不灸,泻法。宜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合谷、曲池等穴。 3、大肠虚证针灸并用,补法,重灸。宜取气海、关元、中脘、百会、长强、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 4、大肠寒证针灸并用,泻法。宜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等穴。 5、大肠津亏多针少灸,补法或平补平泻。宜取合谷、足三里、上巨虚、内关、支沟、太溪、照海、大肠俞等穴。

临床表现

泛指因各种原因使大肠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类证候。

疾病预后

肠道感受外邪或为饮食所伤等,出现肠道和大便异常的病证。大肠为传导之官,其功能主要是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而排出体外。大肠有病,主要表现于大便方面。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