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有:虚劳、沉迟脉、沉脉、沉涩脉、沉细脉、迟脉、迟细脉、短脉、伏脉、濡脉、弱脉、舌白、舌齿痕、舌痕、舌略胖、苔滑、微脉、虚寒、虚脉、阳虚体质、偏阳虚质、阳虚质、薄白燥苔、尺虚、寸短、寸濡、寸弱、寸涩、寸微、淡白黑燥、淡湿胖齿、虚证、阳虚、苔灰滑、斑、淡白、寒、内伤生冷、清稀、心悸、闭经、便黑、便溏、不渴、不能久立、不育、不孕、齿痕舌、唇黑、唇青紫、带下白、盗汗、乏力、泛吐清水、浮肿、浮肿便溏、过食苦寒、过食生冷、汗多、甲淡白、久病、倦怠、厥逆、咳嗽、咳嗽气短、渴不欲饮、渴喜热饮、空痛、口淡、懒言、冷汗、冷痛、脉沉紧无力、脉沉弱、脉沉无力、脉迟无力、脉短无力、脉浮微、脉缓迟细、脉微细、脉细弱、脉细弱无力、脉虚迟、梦见淋漓、面白、面苍白、面黑、面㿠白、面青、目眩、尿多、尿量异常、疲乏、皮冷、气喘、气短、气短懒言、清利太过、蜷卧、热饮、少气、少神、舌淡、舌淡白、舌嫩、舌胖、神疲、食欲不振、食欲减退、嗜睡、手足不温、水肿、苔白、苔白滑、苔淡黄、苔腻、头面汗、头晕、完谷不化、畏寒、无汗、五更泻、涎沫、小便清长、泄泻、胸闷、胸闷气短、阳痿、腰膝冷痛、早泄、战栗、肢冷、自汗。
治法
1.心阳暴脱偏于亡阳 证候:汗出肢冷,面色浮红,脉虚数或浮大无根。 治则:敛汗、潜阳,扶正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加味。 方药:炙党参(或红参)、附片、炙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肉桂。喘急不能卧者加黑锡丹、蛤蚧粉,以益元补肾,摄纳肾气。若兼见心气贯脉不匀,脉见结代者重用炙甘草、桂枝、麦冬、苦参等。 2.心阳暴脱 证候:口腔溃疡,自汗,畏寒肢冷,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则:益气健脾,温中散寒固表。 主方:芪附汤加味。 方药:炙黄芪、熟附片、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山萸肉。若见阴伤,证见舌质偏红,脉细数无力加玉竹、天冬、太子参以养阴生津。若兼见胸部闷窒者,宜加沉香、檀香理气舒胸。若兼见痰浊阻滞,胸满闷痛、舌苔腻浊加陈皮、枳壳、胆星、佛手以理气化湿,疏畅气机。若兼见心胸疼痛剧烈者加丹参、藏红花、郁金、三七或用冠心苏台丸1粒等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3.肾阳不足 证候:年老久病及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滑精者,大便溏薄,尿频而清。 治则:温补肾阳,填精止遗。 主方:右归九。方药:熟地、菟丝子、当归、山药、枸杞、杜仲、山茱萸、鹿角胶、肉桂、熟附子。阳痿,遗精、滑精,遗尿,不育者,加仙灵脾、金樱子、阳起石、煅龙牡、海狗肾;崩漏、宫寒不孕者加淫羊藿、黄芪、续断、炮姜炭、紫河车、龟板。 4.阳虚喘促、水肿 证候: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治则: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主方:金匮肾气丸。 方药: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肉桂、熟附子。水肿而尿少者,加车前子、白茅根、益母草、牛膝。喘促日久,动则加剧,加人参、五味子、补骨脂、淫羊藿、胡桃肉。 5.肝阳不足,阴血亏虚 证候:头晕眼花,耳鸣,目干畏光,急躁易怒等。 治则:暖肝补虚。主方:温阳补肝汤加减。 方药:黄芪、党参、肉桂、白芍、肉苁蓉、巴戟天、葫芦巴、杜仲。若畏寒肢冷,巅顶阵痛者,加吴茱萸、生姜;若面色惨白,口唇发青,加川芎、人参;若妇人经闭,胁肋少腹寒痛,宫寒不孕,带下清冷,崩漏,加川芎、香附、法半夏。 6.肝肾阳虚 证候:腰酸腿软,肢体畏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频数,舌质淡胖,尺脉沉细;及痰饮喘咳,水肿脚气,消渴,久泄。 治则:温补肾气。 主方:肾气丸加味。 方药:附片、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乌药、沉香、小茴香。若阳痿囊冷阴湿,下肢不温者,加鹿茸、菟丝子;肝阳虚,精寒肾冷,滑精无梦者,加五味子、覆盆子、菟丝子、枸杞子。
临床表现
泛指因各种原因致使阳气亏损,脏腑机能衰退,或阳不制阴,甚或亡阳等引起的一类证候。
None
阳虚证类
疾病预后
先天不足,禀赋虚弱;房室不节,肾气亏损;劳倦过度,耗损正气,形气受伤;七情过极,损伤脏腑,久而不复;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不能化生精微,气血亏虚,内不能和调于五脏,外不能洒陈于六腑,渐至表里俱虚;起居失常,劳逸失度,损神伤形,耗气伤血;外感六淫,迁延失治,表邪入里,损伤脏腑,久则正气耗伤,久而不复;大病之后,失于调养。总不外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因素。
备注
阳虚,中医名词。指机体阳气虚衰,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果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常见的有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阳虚主证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