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射病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日晒伤、高热、夏季、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谵妄、抽搐、恶心、耳鸣、昏迷、肌肉痉挛、痉挛、尿多、尿量异常、呕吐、皮肤发红、嗜睡、头昏、头痛、头晕、眼花。
治法
热射病可能危及生命,在试图给患者降温的同时,周围其他人应帮忙拨打急救电话。 1、将患者转移到阴凉的地方。 2、无论使用何种方法,迅速给患者降温。如将患者浸泡在浴缸的凉水里,将患者放在凉水淋浴下,用浇花的凉水喷洒在患者身上,用凉水擦拭患者的身体,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天气干燥时,将患者裹在凉水浸湿的单子或衣物里用风扇猛吹。 3、热射病患者的肌肉可能发生不自主的抽搐。遇到这种情况时,要避免患者伤害到自己。不要在患者的嘴里放任何东西,不要试图给患者喂水。如果患者发生呕吐,翻转患者的身体使其侧躺,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发生。
临床表现
高热(CBT>40℃)伴神志障碍。早期受损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病人发病时的状态和发病机制,将热射病分为劳力性热射病(Exertionalheatstroke)和非劳力性热射病(Non-exertionalheat-stroke)两种类型。前者是内源性产热过多,后者是因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致散热减少。 劳力性热射病 多发生在青壮年人群,剧烈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后数小时发病,约50%病人大量出汗,心率160-180次/分,脉压增大,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发病24小时后肝转氨酶可升至数万单位)、DIC或 MODS,病死率高。 非劳力性热射病 多见于居住在通风不良环境的老年体衰者及产妇,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病人。84%-100%病人无汗,皮肤干热和发红,直肠温度最高可达46.5℃。病初可表现行为异常或痈性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人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 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检查
可发现高钾、高钙,白细胞计数增多,血小板计数减少,肌酐、尿素氮、丙氨酸转移酶(GP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增高,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和心肌损害。
病因
对高温环境适应不充分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缺乏对高热环境适应者易发生热射病。易发因素包括: (1)环境温度过高人体由外界环境获取热量。 (2)人体产热增加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应用某些药物(苯丙胺)。 (3)散热障碍如湿度较大、过度肥胖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等。 (4)汗腺功能障碍见于系统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患者。
疾病预后
热射病病死率介于20%-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体温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死率直接相关。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与神经系统、肝、肾和肌肉损伤程度及血乳酸浓度有关。昏迷超过6-8小时或出现 DIC者预后不良。体温恢复正常后,大脑功能通常也可很快恢复,但有患者也可遗留大脑功能障碍。轻或中度肝、肾衰竭病例可以完全恢复;严重肌损伤者,肌无力可持续数月。
预防
降低热射病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减少和避免中暑发生的危险因素、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脱水的发生,从而减少热射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备注
日射病一般指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又称经典型热射病)。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