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梗死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4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复视、共济失调、耳鸣、梗死、失语、眼震。

治法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1)有效控制高血压和各种类型脑动脉硬化可减少腔隙性卒中可能性,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2)没有证据表明抗凝治疗会带来任何益处,阿司匹林效果也不确定,但由于这些治疗发生严重并发症风险较低,故也经常应用, (3)其他可适当应用扩血管药物如脉拴通等增加脑组织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应用钙离子节抗剂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减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液循环,降低腔隙性梗死复发率, (4)活血化瘀类中药对神经功能恢复可有所裨益, (5)控制吸烟、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等可干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1、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较多,多患高血压病。通常在白天活动中急性发病,孤立性神经功能缺损常使临床表现明显,也可在数小时至数日内渐进发病,约20%的病理表现 TIA样起病。 2、临床表现多样,有20种以上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是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较好;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等。识别腔隙性卒中综合征很重要,因其可完全或近于完全恢复。临床主要有四种经典的腔隙综合征: (1)纯运动性轻偏瘫(PMH):常见,通常为对侧内囊后肢或脑桥病变。表现面部及上下肢大体相同程度轻偏瘫,不伴感觉、视觉及皮质功能缺失如失语;脑干病变不出现眩晕、耳鸣、眼震、复视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多在2周内开始恢复。PMH亦可由经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硬膜下血肿或脑内占位性病变引起。PMH有7种少见变异型: 1)合并运动性失语:豆纹动脉闭塞所致,为内囊膝部、后肢及临近放射冠白质病灶,不经CT证实,临床易误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2) PMH不伴面瘫:金动脉或深穿支闭塞导致一侧延髓锥体微梗死,病初可有轻度眩晕、舌麻、舌肌无力等指示定位; 3)合并水平凝视麻痹:病理证实为脑好下部旁中线对买闭塞,累及脑桥旁正中网中状结构导致短暂一个半综合征; 4)合并动眼神经交叉瘫:大脑脚中部并作累及动眼神经传出纤维; 5)合并外展神经交叉瘫:脑桥下部旁中线区,病灶累及外展神经传出纤维; 6)伴精神混乱急性发作,注意力、记忆力障碍,病理证实为内囊前肢及黑肢前部病灶,破坏丘脑至额叶联系纤维; 7)闭锁综合征:四肢瘫、不能讲话,眼球垂直运动保留,是双侧内囊或脑桥病变使皮质脊髓束受损导致双侧 PMH。 (2)纯感觉性卒中(PSS):较常见,特点是偏身感觉缺失,可伴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或沉重感、刺痛、僵硬感等;是对侧丘脑腹后核、内囊后肢、放射冠后部及延髓背外侧病灶所致癌大脑后动脉闭塞以及丘脑或中脑大量出血可出现类似表现。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H):病变对侧 PMH伴小脑性共济失调,偏瘫以下肢重(足踝部明显),上肢轻,面部最轻;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通常由对侧脑好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内囊后肢及偏上处(影响颞、枕桥束及锥体束)和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影响皮质脑桥束和部分锥体束)病变所致。 (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DCHS):起病突然,症状迅速达高峰,表现构音珍爱、吞咽困难、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面瘫侧手无力和精细动作笨拙,书写易发现,指鼻试验不准,轻度平衡障碍。病变在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为基底动脉旁中线支闭塞;亦见于内囊膝部病变,可视为 AH变异型。 (5)其他最和征例如感觉运用性卒中(SMS),以偏身感觉障碍起病,再出现轻偏袒,病灶在丘脑腹后核及临近内囊后肢,是丘脑膝状体动脉分支或脉络膜后动脉丘脑支闭塞。腔隙状态是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出现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球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和尿便失禁等。

病因

腔隙性脑梗死是长期高血压引起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穿通动脉病变和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腔隙。梗死灶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5cm。这种梗死多发生在脑的深部,尤其是基底节区、丘脑和脑桥。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