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蕴热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脾胃证、火热内蕴、滑数脉、脾胃热、关实、黄苔边红、尖红根黑、脾证、热证、胃证、眼疮、便黏、大便不爽、多饮、渴不欲饮、口臭、口干、口苦、尿赤、尿黄、舌红、身困、苔黄腻、头重、心烦、胸闷。
治法
清利湿热。
临床表现
脘腹胀满,肢体困倦,尿少色黄,大便溏泄不爽,纳少厌食,恶心呕吐,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红如橘子色,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病因
可因饮食不调,膏粱厚味,酿成湿热,内蕴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湿热交阻于中焦而致病。
疾病预后
脾胃湿热证的病理演变大致有三,湿热久留不去,伤及阴分,造成脾胃不足或胃阴亏虚证;湿热熏蒸肝胆,使肝胆为湿热所困,疏泄失职,出现黄疸等病;湿热有脾胃影响胃肠,形成胃肠热结证。
预防
1、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夏月不能过于贪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消除潮湿。夏令时,宜用鲜藿香、鲜佩兰、鲜荷叶、焦麦芽等适量煎汤作饮料,以芳香化浊、醒脚和中,预防湿阻病的发生。 2、霍乱吐泻交作,邪气未清时不能进食,吐泻巳止,应逐渐恢复饮食,宜进流质、半流质清淡之食物。 3、本证之臌胀病,腹大坚满胀痛,患者宜取半卧位,宜进低盐或无盐饮食,忌食煎炸、坚硬粗糙、辛辣的食物,以半流质、无渣饮食为宜,少量多餐、晚餐少进,宜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需服用逐水药物时,以清晨空腹为宜。服药后注意大小便的次数、量及颜色。臌胀病人尚须定期测量体重、腹围,以了解病情的变化。
备注
脾胃湿热,中医病证名。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失健运胃失纳降而形成的证候。本证可因饮食不调,膏粱厚味,酿成湿热,内蕴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湿热交阻于中焦而致病。常见于泄泻、痢疾、湿阻、黄疸、水肿、鼓胀等疾病中。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