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火喉痹
小结
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喉痹、虚火、细数脉、慢性咽炎、喉痛、舌红、苔黄、五心烦热、咽干、咽梗、咽喉干痛。
治法
肺阴亏虚型 [证见]咽燥,咽痒,咳嗽,发声不扬,讲话乏力,喉底、喉关暗红,或有帘珠突起,或有粘痰、脓痰附着。全身或见午后颧红,恶心,干呕。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药方] 1、主方:养阴清肺汤(郑海涧《重楼玉钥》加减。 处方:玄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5克,白芍15克,浙贝母12克,桑白皮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咳嗽痰粘者,加瓜蒌仁15克、天竹黄10克。若喉底帘珠状滤泡增多者,加桔梗12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合欢花10克。 2、中成药 (1)补肺汤、口服,每次10ml,每日2次。 (2)扶正养阴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每日2次,片剂每次5片,每日3次。 肾阴亏虚型 [证见]咽部微红,灼热,喉底及其周围粘膜肥厚暗红,或干燥、光亮,附着痂皮。全身或见头晕眼花,心烦失眠,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舌质红嫩,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清利咽喉。 方药 l、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知母15克,黄柏15克,白芍15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生地黄15克,淮牛膝12克,石斛12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若阴虚及阳,症见精神疲乏,手足冷,大便溏泄,舌淡苔白等阳虚症状,宜补肾扶阳,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3克(焗服)。气短懒盲,咽喉梗阻感,食少困倦,胃烷不适者,宜加党参15克、白术10克、砂仁6克(后下)。咽部暗红、喉底滤泡多者,加丹参15克、赤芍10克。 2、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每日2次,小蜜丸每次9克,每日2次,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l、含漱法可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药液含漱,或用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薄荷6克、甘草6克煎汤漱口。 (2、吹喉用西瓜霜、双料喉风散吹喉。 (3、含服法清金开音丸、草珊瑚喉片等含服,每日3-4次。 (4、超声雾化喷喉可用鱼腥草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各4ml,作雾化吸人,每日1次。 (5、烙法应用于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者、颗粒大者。每次选l-3枚,用直径小的烙铁,每枚颗粒烙l中3烙铁,隔3-4日烙1次,烙至接近平复即停烙。 (6、针刺治疗常用穴位有:合谷、内关、足三里、曲池、肺俞、尺泽、太溪、照海、复溜等。每次选3-4个穴位,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每天1次。 3、饮食疗法 (1)五汁钦: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门冬汁、莲藕汁,频频饮服。 (2)胖大海l-2个,泡开水作茶饮。 (3)腊梅花适量,泡开水当茶饮。 (4)冬日以萝卜汁频饮。 4、按摩治疗顺着经脉走向,以大拇指、手掌轻揉、轻压以下穴位:肾俞、肝俞、腰俞、命门、涌泉等穴。每次选2-3个穴位。 5、预防调护 (1)注意饮食有节,少食或忌食煎炒及刺激性食物,多食富有营养及有清润作用的食物。 (2)减少烟酒及其他粉尘刺激。 (3)注意休息,减少操劳,减少或避免过度发音讲话等。
临床表现
症见咽痛咽干,自觉有异物感,伴有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脉细数等。
病因
病名。多因少阴亏虚,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薰灼咽喉而成。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本病类似于今之慢性咽炎。虚火喉痹是指由于脏腑虚损,虚火上炎,熏灼咽喉所致的咽喉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咽炎。本病为喉科常见病之一,多发于成年人,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且易反复发作。因此,防治本病必须具有信心和毅力。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