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救肺针灸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6.3K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耳赤、咳嗽、咳血、面色红、痰稠、痰黄、痰少、眩晕、急躁易怒、脉弦数、舌质红、苔黄、头胀、胸胁灼痛、泻肝清肺。

行间阳陵泉肺俞鱼际膻中

材料获取与鉴别


清肝泻肺,化痰止咳。主治咳嗽阵作,咳时面红耳赤,甚则咳血,少痰或痰黄而稠,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眩晕。舌红苔黄,脉弦数。

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各家论述

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若木强而金弱,则出现肝木反侮肺金之象,即肝火灼肺,亦云“木火刑金”​。肺主肃降,肝主升发,主疏泄,二者相互协调,是全身气机调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若肝疏泄失常,升发太过,则可致气火上逆而犯肺,肺失清肃,气机上逆,则见咳嗽阵作,且因情志失畅而加重;若火灼津伤,炼液成痰,则痰黄黏稠;火灼肺络,络损血溢,则咳血。肝火内郁,失其条达,疏泄不利,则见胸胁灼痛,急躁易怒;肝火上扰,则头胀眩晕,面红耳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则为肝经实火内炽。行间、阳陵泉:行间为肝经之荥火穴,又是肝经之子穴,按“荥主身热”之理,取之可清肝泄热,降逆止血。阳陵泉是胆的合穴、下合穴,合治内腑。肝胆互为表里,故取之以疏泄肝胆。肺俞、鱼际:肺俞治肺系病证。鱼际为肺经荥穴,荥主身热,无论外感风热,燥热或阴虚内热所致的肺热伤络均可取鱼际治之。二穴合用,可清肺润燥,养肺止咳。膻中:是八会之气会,为治气病要穴,善调胸中大气。对肝气逆犯于肺者,针之可宽胸调气,清肺化痰,降逆止咳。​《针灸甲乙经》说:膻中“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膻中主之。​”

临床应用

1.咯血者加孔最,以肃肺止血。 2.胸胁灼痛,急躁易怒者加太冲、期门,以加强主穴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之功。 3.头胀眩晕者加风池、太冲,以清潜肝阳、息风通络。

备注

1.肝俞、行间、太渊、尺泽、孔最。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2.太冲、期门、肺俞、鱼际、侠溪。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3.耳穴:肝、肺、胸、气管、神门、皮质下。可用耳穴贴压法。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