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推拿法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7.8K

小结

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乏力、尿多、尿浊、消瘦、多食易饥、多饮、烦渴、口渴引饮、食多、小便味甜、消渴、尿崩症、上消、糖尿病、下消、中消。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上消表现为口渴引饮,中消表现为多食善饥,下消表现为饮多溲多,三者可同时并见。本节的消渴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现代医学的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术。

1.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2.手法:按法、揉法、擦法、捏脊法、拿法、推法、一指禅推法、振法、摩法、点法、拍法。 3.取穴及部位肺俞、胰俞(横平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命门、八髎、涌泉、鸠尾、上脘、中脘、气海、关元、神阙、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风池、风府、百会、肩井、大椎、背部膀胱经、脊柱、下肢部、前胸部、腹部、颈肩部、背部。 4.操作: (1)腰背部操作 患者俯卧,医者站其体侧,按揉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重点在肺俞、胰俞、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施术,时间约3分钟;然后横擦肾俞、命门、八髎穴,以透热为度;最后自长强至大椎捏脊3~5遍。 (2)下肢后侧操作 患者俯卧,医者用拿法、掌推法在其双下肢后侧自臀横纹至跟腱处分别操作3~5遍;然后按揉涌泉穴1分钟;最后擦涌泉,以透热为度。 (3)胸腹部操作 患者仰卧,医者站其体侧,用一指禅推法自鸠尾至中极操作3~5遍,重点在鸠尾、上脘、中脘、气海、关元施术;然后掌振神阙1分钟;最后顺时针摩腹约5分钟。 (4)下肢前侧操作 患者仰卧,医者用拿法在其双下肢前侧自腹股沟至踝关节操作2~3遍;然后点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穴,每穴1分钟。 (5)颈肩部操作 患者取坐位,医者站其身后,用拇指按揉风池、风府、百会穴,每穴1分钟;然后拿颈项部、肩井各1分钟;最后用双掌拍肩背部1分钟,拳背击大椎3~5次。

来源

消渴多因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劳倦内伤等所致。病位主要在肺、脾、肾,以肾为关键,互有偏胜,常相互影响。其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常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迁延日久,则阴损及阳,阴阳俱虚;病久入络,血脉瘀滞,变证多发。消渴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日久可造成多脏器损害。其主要病机分述如下: 1.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尤其是肾精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五脏虚羸,则精气不足,气血虚弱,肾亦无精可藏,复因调摄失宜,终致精亏液竭而致消渴。 2.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津液不足,脏腑经络皆失濡养而致消渴。 3.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致消渴。 4.劳欲过度 房事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导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而致消渴。

临床应用

1.推拿对轻、中度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对高危急症如酮症酸中毒患者,不宜推拿治疗。 2.临证时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并发症,积极采取对症治疗。消渴有多种并发症,易发生血脉瘀滞、阴损及阳的病变,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