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推拿法
小结
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便溏、便稀、水样便、下利、便频、泄泻、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洞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濡泄、飧泄、吸收不良综合征。
泄泻(Diarrhea)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黄帝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名称。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术。
1.治法:健脾化湿。 2.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法、揉法、振法、擦法、拿法。 3.取穴与部位:气海、关元、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脾俞、胃俞、大肠俞、八髎、肩井、曲池、合谷、腹部。 4.操作: (1)腹部操作 患者仰卧,医者站其体侧,用一指禅推法、摩法由中脘慢慢向下移动至气海、关元,往返操作3~5遍;然后按揉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穴,每穴1分钟;最后振腹1~3分钟。 (2)背部操作 患者俯卧,医者用一指禅推法于脾俞、胃俞、大肠俞、次髎穴施术,时间约5分钟;然后按揉上述诸穴,以酸胀为度,每穴1分钟;最后横擦大肠俞、八髎穴,以透热为度。 (3)上肢部操作 患者坐位,医者拿肩井、曲池、合谷穴,每穴1分钟。
来源
泄泻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先天禀赋不足或病久素体虚弱等,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其主要病机分述如下: 1.感受外邪 外邪致泻,以暑、湿、热较为常见,其中尤以湿邪最为多见。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水谷杂下而发生泄泻。寒邪和暑热之邪,虽然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亦能直接损伤脾胃,使其运化失常,引起泄泻。寒邪、暑热之邪必夹湿邪才能为患,即所谓“无湿不成泄”。 2.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食滞胃肠;或恣食肥甘,湿热内生;或过食生冷,寒邪伤中;或误食腐馊不洁,食伤脾胃,化生食滞、寒湿、湿热之邪,致运化失职,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停为湿滞,而发生泄泻。 3.脾胃虚弱 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体虚,或素体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反聚水成湿,积谷为滞,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4.肝气乘脾 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忧郁思虑,脾气不运,土虚木乘,升降失职;或素体脾虚,逢怒进食,更伤脾土,引起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5.肾阳虚衰 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房事无度,命门火衰,致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临床应用
1.严重泄泻者,要注意是否出现电解质紊乱、脱水及酸碱平衡失调等表现。 2.泄泻可能造成患者出现脱水、营养不良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休克,应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局部微循环情况。 3.确定适应证,急性泄泻者,应到肠道隔离门诊治疗,进行大便常规检查,须排除肠道感染后方可进行推拿治疗。 4.对胃肠神经官能症患者,尤需注意心理疏导。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