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痈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肛门、痈、白细胞增多、肛门肿痛、结块、皮肤发红、疼痛、肿胀。
治法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要原则。湿热蕴结证,应给予清热利湿解毒;热毒炽盛证,应给予清热解毒透脓。阴虚毒恋证,应给予养阴清热解毒。 证治分类 1.湿热蕴结证 主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逐渐加剧,肛周压痛或见红肿,伴恶寒发热,口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代表方:萆薢渗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药:萆薢、薏苡仁、丹皮、黄柏、赤苓、泽泻、通草、滑石。 2.热毒炽盛证 主证:肛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入寐,肛周红肿热痛,按之有应指感,或穿刺时有脓液;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代表方:透脓散加减。 常用药:黄芪、山甲、川芎、当归、皂角。 3.阴虚毒恋证 主证:肛门肿痛,日久不消,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脓稀薄,疮口难敛;伴午后潮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代表方: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 常用药: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 其他疗法 外治法 (1)初起实证,用如意金黄膏(散)外敷,位置较深者可用如意金黄散调糊灌肠。虚证,用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 (2)成脓宜切开排脓,根据脓肿位置的深浅和病情缓急选择手术方法。 (3)溃后先用红油膏,后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白玉膏纱条引流。日久成瘘者,按肛瘘处理。 手术方法 (1)一次性切开疗法适用于浅部脓肿。 (2)切口开加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脓肿。 (3)单纯切开引流适用于体质虚弱或不愿住院治疗的深部脓肿。
临床表现
临床以发热、恶寒,肛门部红肿、灼热、疼痛,化脓溃后易成肛瘘等为特征的肛肠病。
检查
诊断依据 1.肛门旁皮下脓肿发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成脓后按之应指,全身症状较轻。溃脓后易形成皮下肛瘘或低位瘘。 2.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坐骨直肠窝内,初起觉肛门部坠胀微痛,逐渐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门胀痛加剧或跳痛,坐卧不安,患侧肛周皮肤微红肿,肛门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明显,可有波动感。 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提肛肌以上,腹膜反折以下,位置较深,局部症状不典型,仅觉肛门胀痛,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周皮肤多无明显红肿,肛门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及波动感,溃脓后多形成高位肛瘘。 4.直肠后间隙脓肿部位较深,表现为直肠内坠胀痛,逐渐加重,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周皮肤无明显改变,肛门指检直肠后壁饱满,压痛或波动感。病证鉴别肛痈与肛周毛囊炎、疖肛周毛囊炎、疖病变在肛周皮肤或皮下,多由局部皮肤破损染毒所致,与肛窦炎无直接联系,局部红肿热痛,肛门指检无异常发现,溃后不形成肛瘘。相关检查诊断本病还可依据血常规,若白细胞总数在10*109以上,中性粒细胞大于70%,则提示为肛痈病。
病因
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等物,或肛门破损染毒,或肺脾两虚,湿热下注,蕴阻肛门,气血瘀滞,热毒化腐成脓所致。
疾病预后
肛痈,中医病名。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肛痈的发生绝大部分与肛隐窝炎有关,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肛周剧痛,伴全身高热,酿脓破溃后易形成瘘管。由于肛痈发生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肛门旁皮下者,名肛门旁皮下脓肿;生于坐骨直肠窝者,名坐骨直肠窝脓肿;生于骨盆直肠窝者,名骨盆直肠窝脓肿;生干直肠后间隙者,名直肠后间隙脓肿。西医则称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本病若及时治疗,预后一般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溃脓后易形成皮下肛瘘或低位瘘。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