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养胃针灸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6.9K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嘈杂、唇干、大便干结、呃逆、干呕、镜面舌、口干、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胃阴虚证、脉细弱、舌干、舌质红、苔无、胃脘隐痛、灼热、滋阴养胃。

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材料获取与鉴别


益胃养阴,生津增液。主治胃阴虚证。胃脘隐痛而灼热,嘈杂似饥,不思饮食,面色萎黄或淡白,口干唇燥,或干呕呃逆,大便干燥,舌质光红而干,甚则舌如镜面,脉细弱。

以上各穴,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各家论述

中脘、足三里:中脘为胃经募穴。《马丹阳十二穴歌》:足三里“善治胃中寒。”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二穴为合募配穴,善治腹病。 三阴交、太溪: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可健脾养阴,为补益精血之要穴;肾为元阴、元阳居所,太溪为肾经原穴,乃本经脉气所注,可养阴润燥。二穴相配,可滋胃阴之不足。

临床应用

本方为胃阴虚证的常用方。临床以胃脘隐痛而灼热、不思饮食、舌光红而干、脉细弱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慢性胃炎、糖尿病、小儿厌食症等辨证为胃阴虚证。在胃阴虚证的基础上,若出现以下症状者,可灵活加减变化。 1.胃痛胃脘疼痛甚者,可加胃经之郄穴梁丘,与足三里配合,具有通调胃肠、解痉止痛之功。 2.吐血加内庭、膻中。内庭为足阳明胃经之荥穴,膻中为气会。《普济方》:“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两穴合用,可清热凉血、降逆止呕。 3.泛酸嘈杂,干呕加内关、公孙。以清泻心热、降逆止呕。 4.大便秘结加照海、支沟、大肠俞。以润燥通便。

备注

1.胃俞、建里、三阴交、照海,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2.中脘、足三里、太白、曲池、梁丘,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