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病证针灸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3K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粉刺、头面痛、面肌痉挛、面部病证、面瘫。

太阳印堂颊车下关人中承浆合谷內庭


通经,活络,止痛。主治面痛,面瘫,面肌痉挛,粉刺,面疗

局部穴宜平补平泻,远道穴位根据疾病虚实之不同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或可加灸。

各家论述

手足阳经皆上头面部,而以手足阳明为主,风邪外袭,阻滞经络,致气血痹阻,发为面痛;经筋失养,纵缓不收发为面瘫;或肝风内动,风痰阻络发为痉挛;或湿热蕴结,痰湿凝结,阻于颜面,发为粉刺;或脏腑积热,风热火毒蕴结于肌肤而发为痤疮、面疗。 本方以局部选穴为主,颊车、下关为足阳明大肠经之穴;人中、印堂为督脉之穴;承浆为任脉之穴;太阳为经外奇穴,均为局部取穴,以疏通局部经气。 面部为阳明经所布,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面口合谷收”,善治头面诸疾。 内庭为足阳明胃经之荥穴,“荥输治外经”,疏通阳明经气,祛风通络。本方远近相配,上下对应,旨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濡养宗筋。

临床应用

本方适用于面部的感觉、运动异常及皮肤性疾病。 1.面痛(三叉神经痛)额部痛为第一支疼痛,加阳白、鱼腰、攒竹;上颌痛为第二支疼痛,加四白、颧醪;下颌痛为第三支疼痛,加夹承浆、颊车。以上诸穴均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是局部取穴的方法,旨在疏通患部经气,以达通则不痛之目的。 2.面瘫加翳风、完骨、牵正、风池、地仓。风池、翳风以疏散风邪,翳风又可祛风止痛,适于初病耳后疼痛。完骨、牵正、地仓为局部取穴,又可祛风清热。阳白透鱼腰,印堂透山根以加强疏经通络之功。 3.面肌痉挛加攒竹、四白、地仓,均为局部取穴。加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以息风止痉。用动静结合法,所谓动法即指留针过程中,当患者出现痉挛时,再行小幅度、高频率捻转之术,直至痉挛停止。所谓静法,即指在留针之时,若患者不见痉挛之状,可用久留法。 4.粉刺加大肠经合穴曲池,足太阴脾经血海、三阴交,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以疏风清热凉血,运脾化湿。或用背部走罐和刺络拔罐。 5.面疗加灵台、身柱。二穴为督脉经穴,能疏泄阳经之毒热,为治疗疗疮的经验穴。加大椎通调督脉经气,清热解毒;加血海、委中,用三棱针刺络出血,以清泻血中毒热而消肿止痛。

备注

1.攒竹、阳白、四白、颧醪、颊车、地仓、合谷。平补平泻,主要用于面瘫。 2.用维生素B₁、B₁₂注射液或1%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压痛点,每次取1~2点,每点注入0.5mL,每隔2~3天注射1次。本法适用于面痛。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