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热结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4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肠胃证、热结、滑数脉、脾胃热、红舌黄裂、上脘热、肠证、热证、胃证、苔焦黄、下脘热、便秘、便结、大便秘结、发热、腹痛、腹胀、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苦、裂纹舌、脉沉实、尿短、尿黄、舌暗红、舌红、苔黄厚、苔黄腻、苔灰黄、脘胀、小便短黄。

治法

1.蛇药片常用的有南通蛇药片、上海蛇药片、湛江蛇药片、群生蛇药片、祁门蛇药片等。大多既可内服,又可醋调外敷。 2.一点红、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千里光、蜈蚣、大蓟、八角莲、三叶刺针草各30克,共研细末,口服。每次9-15克,每日3次。

临床表现

外感性发热许多外界致病因素都可引起发热,其中以温热之邪最为重要,包括风邪、暑邪、燥邪及火邪。阴寒一类邪气引起的外感发热其势轻微。内伤性发热以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和七情改变为主要原因,可分下列几个方面: (1)阴虚:久病伤阴,以温热性病、久泻病为常见。或治疗不当,如过多汗、吐、下及温燥之病亦可使阴液亏耗,阳气偏盛而发热。 (2)阳虚:久病阴寒病证,或寒凉药治疗过伐,使阳气虚浮面发热。阴虚或阳虚都以五脏损伤为主要病理基础,而肾为先天之本,内寄水火阴阳二气,故肾脏在阴阳虚损性发热中尤其显得重要。 (3)气虚:常以劳倦伤中熊脾胃为主要病理过程。所以劳伤为本症主要诱因。 (4)血虚:侵性久病,逐渐损伤心、肝、脾等脏,或种种原因引起血量丢失过多。 (5)气滞:七情不畅,肝失调达,经脉郁滞。多因郁怒而发,热势常随情绪好坏而波动。 (6)宿食:食积中焦,尤以小儿脾胃功能尚弱发病较多。 (7)瘀血:凡瘀血已成,无论因何种原因引起的,久不得消散,必逐渐瘀阻经脉,壅遏发热。

病因

热结胃肠证是病邪蕴结不解所致热毒症的治疗,需区分邪结部位,有针对性的选择方药。温邪从口鼻而入,初客上焦,蕴于经络、凝滞气血,出现咽喉、颈项、颌下等部位红肿疼痛,甚至破溃糜烂,宜轻清泄热,化瘀通络,以解热毒。因病位在上,故用轻清达上之品;因邪气蕴结,凝滞气血,故佐以活血疏畅。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