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4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细菌、感染、细数脉、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增多、尿亚硝酸盐阳性、血沉加快、惊厥、不安、抽搐、出血、唇绀、恶心、发斑、发热、发炎、烦躁、腹痛、腹胀、腹胀腹痛、肝肿、高热、功能障碍、关节不利、关节红肿、关节积液、关节痛、关节肿痛、寒战、红肿、呼吸急促、昏迷、积脓、肌痛、甲绀、脉细数、面苍白、尿量异常、尿少、脓肿、呕吐、皮肤苍白、皮下出血、皮疹、脾肿、情绪不稳、四肢厥冷、四肢湿冷、头昏、头痛、无尿、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瘀点、周身不适、灼痛。

治法

一般和对症治疗: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补充适量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必要时给予输血、血浆、白蛋白和丙种球蛋白。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烦躁者给予镇静剂等。病原治疗。及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应注意早期、足量并以杀菌剂为主,一般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多自静脉给药,首次剂量宜偏大,注意药物的半衰期,分次给药,疗程不宜过短,一般三周以上,或热退后7-10天方可酌情停药。局部病灶的处理:化脓性病灶不论原发性或迁徙性,均应在使用适当、足量抗生素的基础上及时行穿刺或切开引流。化脓性胸膜炎、关节脓肿等可在穿刺引流后局部注入抗菌药物。胆道及泌尿道感染有梗阻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关键在于及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并予以休息及适量的营养。诊断基本肯定后应尽早治疗,在培养未获阳性结果前可根据细菌入侵途径及临床表现推测致病菌的种类给药,若获阳性培养而治疗效果欠佳时,则可按药物敏感试验选用适宜抗菌药物。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者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则选用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头孢菌素及半合成广谱青霉素,厌氧菌感染则首选甲硝唑,也可选用青霉素、氯霉素、氯洁霉素等,败血症确为真菌所致则应选用二性霉素。此外,正确处理局部病灶及各阶段的突出矛盾(如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肾功能不全)亦很重要。

临床表现

原发炎症:各种病原菌所引起的原发炎症与其在人体的分布部位有关。原发炎症的特点是局部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毒血症症状:起病多急骤。常有寒战、高热、发热多为弛张热及或间歇热,亦可呈稽留热、不规则热及双峰热,后者多系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所致。发热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毒血症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周身不适、肌肉及关节痛等。皮疹:见于部分患者,以瘀点最为多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粘膜等处,为数不多。关节症状:可出现大关节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甚至并发关节腔积液、积脓,多见于革兰阳性球菌、脑膜炎球菌、产碱杆菌等败血症的病程中。感染性休克:约见于1/5-1/3败血症患者,表现为烦燥不安,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皮肤花斑,尿量减少及血压下降等,且可发生 DIC,系严重毒血症所致。肝脾肿大:一般仅轻度肿大。除外伤性、手术后、挤压疮疖后发生的败血症有较明显的潜伏期外,大多发病急骤,病人有反复寒战、持续高热、全身不适、头痛、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烦躁、惊厥、抽搐、昏迷、面色及皮肤苍白或发花、口唇和甲床紫绀、四肢湿冷、脉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或无尿,有的还发生皮肤粘膜或内脏广泛出血、多个脏器功能衰竭等毒血症症状。部分患者大关节有红肿、疼痛、活动受限,关节腔积液或积脓,肝脾肿大,皮下脓肿,肺脓肿,肝脓肿,心包炎及骨髓炎迁徙病灶。由于新生儿及老年患者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其败血症亦各有特征。新生儿的皮肤粘膜屏障功能、淋巴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尚不健全,补体尚缺乏,体液免疫水平低,细胞免疫也未完善;脐带残端为细菌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孕母泌尿生殖道感染或全身感染等均可使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高、表现复杂、并发症多。 临床表现:常缺乏"典型"症状,体温不升、体重不增、精神萎靡、嗜睡、烦躁、惊厥、面色苍白、口周发青、呼吸急促、心率快、皮肤发花、黄疸加重、拒乳、呕吐、腹胀、腹泻、肝脾肿大。老年人败血症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由于机体反应性差,早期临床表现较隐蔽,热型往往不规则;又因免疫功能低下,病情常较严重,进展迅速且不易控制;老年人脏器功能多有减退或原有慢性病,败血症极易诱发脏器功能衰竭。故新生儿及老年败血症预后差、死亡率亦高。及时发现新生儿和老年败血症,主要依据年龄特点和提高警惕。

检查

一,病原菌检测 (一)标本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原则⒈区别取材:根据不同病原菌在机体内的分布和排出部位,采取不同的标本.尽量采取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⒉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标本被污染:无菌取材,防止杂菌污染.⒊妥善处理:标本采集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⒋尽快送检:标本必须新鲜,采集后尽快送检.多数菌可冷藏运送,粪便标本应加甘油缓冲盐水保存液.⒌作好标记,祥填化验单. (二)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⒈显微镜放大法细菌微小,肉眼不能直接看到,通常用光学显微镜油镜头,放大1000倍左右观察细菌的形态,而细菌的内部超微结构,则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数万倍方能观察.⒉染色法.⑴单染色法用单一染料染色,可以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特点,但不能鉴别细菌.⑵复染色法用两种以上的不同染料染色,可将不同细菌染成不同颜色,除可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外,还能鉴别细菌.最常用的有革兰染色法方法细菌涂片经火焰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1分钟,再加碘液媒染1分钟,然后用95%的酒精脱色30秒,最后以稀释复红复染30秒.结果菌体呈紫色的为革兰阳性菌,呈红色的为革兰阴性菌.原理主要由于 G+菌与 G-菌细胞壁结构不同;其次 G+菌等电点(PI2-3)比 G-菌(PI4-5)低,故 G+菌与碱性染料的结合力强于 G-菌.实际意义可鉴别细菌,选择使用抗生素,研究细菌致病性.细菌染色法中还有抗酸染色和荚膜,芽胞,鞭毛,细胞壁,核质等特殊染色法.⒊分离和鉴定是确诊细菌性感染最可靠的方法.鉴定的主要内容有:⑴培养特性标本接种于培养基,以获得纯培养.根据细菌所需营养,生长条件,菌落特征做初步鉴别.⑵形态特征通过分离培养,对菌落或纯培养物,经涂片染色后镜检,根据细菌的形态,排列,大小,染色性和特殊结构等做初步鉴别.⑶生化反应不同的病原菌有不同的酶系统,代谢产物也不尽相同,因而有助于鉴别细菌.⑷血清学鉴定用含已知特异性抗体的诊断血清与分离培养出的未知纯种菌作玻片凝集试验,以确定病原菌的种或型.也可用免疫荧光,协同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放射免疫,酶免疫等快速,敏感的方法,从标本中直接检测特异抗原,有助确定病因.⑸动物试验主要用于分离,鉴定病原菌,测定菌株产毒性等,常用实验动物有小白鼠,豚鼠和家兔.⑹药物敏感试验对指导临床选择用药,及时控制感染有重要意义.常用的方法为单片纸碟法和试管稀释法.⒋病原菌抗原的检测用已知特异性抗体测未知抗原.其优点:快速,灵敏,特异性高.常用的免疫技术有⑴沉淀反应:⑵协同凝集试验:⑶免疫荧光法(IF);⑷对流免疫电泳(CIE):⑸酶免疫测定(EIA)⑹免疫印记技术⒌其他检测法⑴气-液相色谱法常用于厌氧菌的检测.⑵基因诊断法不同种的细菌有不同的基因或碱基序列,通过检测微生物的特异基因序列是否存在的诊断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基因诊断.常用的有核酸杂交,PCR和 DNA指纹图谱等.[核酸杂交]可从标本中直接检出病原体核酸,对不能或难分离培养的病原体尤为适用.原理:应用已知序列的核酸单链作为探针,在一定条件下按照碱基互补规律,与经处理的标本中未知的单链核酸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得知是否有特异序列与已知探针结合.方法:有液相与固相之分,固相较常用,有原位杂交,斑点杂交,Southern印迹,Northern印迹等.[PCR技术]是一种选择性体外扩增 DNA或 RNA片段的无细胞分子克隆技术.具快速,特异性强和敏感性极高等特点.[DNA指纹]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研究.包括细菌染色体 DNA和质粒 DNA指纹图谱.辅助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显著增高。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细菌涂片:脓液、脑脊液、胸腹水、瘀点等直接涂片检查,也可检出病原菌,对败血症的快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详细询问病史和作详尽体检极为重要。凡有急性高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而无局限于某一系统感染的倾向时,或有局部病灶、导管及器械操作史等均应考虑有败血症的可能;血液或骨髓培养阳性为确诊的依据。应与伤寒、粟粒型结核、结缔组织病及淋巴瘤等疾病鉴别。

病因

细菌感染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以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病原微生物自伤口或体内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四肢厥冷及紫绀、脉细速、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等。尤其是老人、儿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疗不及时及有并发症者,可发展为败血症或者脓毒血症。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