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参《本经》
本草名释与传说故事 【别 名】人衔、鬼盖《本经》,土精、神草、黄参、血参《吴普本草》,地精《广雅》,百尺杵《本草图经》,海腴、金井玉阑、孩儿参《纲目》,棒棰《辽宁主要药材》。 【基 原】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正名释义】人参,一曰人蓡,根肥大略像人形,故名。 【别名释义】《本草纲目》曰:“人蓡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蓡,神草。蓡即浸字,浸渐之义,后世因字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然承误日久,亦不能变也,惟张仲景《伤寒论》尚作浸字。《别录》一名人微,微乃蓡字之讹也。其成有阶级,故曰人衔。其草背阳向阴,故曰鬼盖。其在五行,色黄属土,而补脾胃,生阴血,故有黄参、血参之名。得地之精灵,故有土精、地精之名。”古代形容人参为“形状如人、功参天地”。辽东人参,从古著名。采参人为避免官府限制,就给人参取了一个隐语别名“棒槌”。这个名字还有一段故事呢。说深山老林里有一种很美丽的雀鸟,在八月间最活跃,喜吃参籽,叫声像鹦鹉学人说话,清脆可听。哪里有棒槌雀的啼声,哪里就有人参。故以鸟之名命名人参,为人参之隐名。海腴之名,言其润实而肥美也。苏颂曰:“初生小者三四寸许,一桠五叶;四五年后生两桠五叶,未有花茎;至十年后生三丫;年深者生四丫,各五叶。中心生一茎,俗名百尺杵。”时珍曰:“人参体实有心而味甘,微带苦,自有余味,俗名金井玉阑也。其似人形者,谓之孩儿参,尤多赝伪。”金井玉阑按现代之解释为根之横切面之形。其横切面可见树脂道内含金黄色树脂团块,周围有数个白色分泌细胞环绕,称之为金井玉阑。 【推演性能】人参品种虽多,但其性味相似。性温,味甘、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中之阳药,气微香,色微黄,故入肺、脾二经。大补元气,固脱而生津。《本草》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盖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形气者,有无之象也。”仲景以人参补血者,盖血不自生,须得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心血足神自安,故又有安神之功。甘能补气健脾,温可祛脏腑之寒,故属虚寒之症者用之最益。 【传说故事】在旧社会,人参是山区人民的精神寄托。长白山区,千百年来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传说它可以变成人参娃娃;可以变成棒槌姑娘;还可以变成白胡子老爷。有时变成小毛驴为人进山采参带路;有时却把坏人领进深山绝谷,冻死饿死。总之,它是穷苦人的救命草,正所谓:“家住长白本姓参,草中之王救命根”。这里选编几个以飨读者。 1.相传人参本是天宫的长寿花根,善良的龙王三公主,冒险救出上天偷参的紫貂,并私自下凡播散长寿花,王母娘娘大怒,命太上老君将她擒获,多亏观世音菩萨讲情,死罪虽免,天条难容,终于被贬人间变成了梅花鹿。从此,“人参、貂皮、鹿茸角”就成了东北“三宝”。 2.旧社会进山挖参叫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挖参行业,有很多严格的山规。进山后,要先拜山神爷--老把头。据传说很早以前,山东莱阳有个姓孙的老人,来到长白山挖参,迷路死在山里,临死前他咬破手指在石壁上写了一首顺口溜:“家住莱阳本姓孙,翻江过海来挖参,三天吃个拉拉蛄,你说伤心不伤心,如若有人把参找,顺着蛄河往上寻。”后人尊称他为老把头,也就是采参的祖师爷。由于采参人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时常有迷路饿死或被野兽所伤的危险,为图吉利,进得山来要先祷告祖师爷保佑一路平安。 3.《图经本草》记载着这样一个试验人参真假的故事:“使二人同走,一含人参,一空口,各走奔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足见其功参天地。 4.唐候,晋县虞乡人,从师道清观,资性笃实,人称憨子。师令汲水,与一异童每游戏,常被师笞,候以实告师,师尾随其后观看,什么也没见到。责罚候愈甚,又告师,师远视,方得其实。师授以铁针、红线令簪童头顶间,如命,童痛归入葡萄架下,掘地获人参如童大。师烹于釜中,下山去访友,候闻有异香满屋,候偷食至尽,叶及余液以饲犬。师归恐责,急忙逃向西南崖,步迹长约五六尺许,至今犹存。师追回问所余,曰:“饲犬矣”。师欲宰犬求汁以自食用,候与犬竟飞去。以言人参之功如此也。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