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推拿法
小结
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肌肉萎缩、无力、肢体弛缓、痿证、肌营养不良、瘫痪、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
痿证(Flaccidity Disease)是指因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痿者萎也,枯萎之义,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弱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因多发生在下肢,故又有“痿蹙”之称。本病可突然发病,也可缓慢形成。现代医学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病,符合本病证候表现者,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术。
1.治法:补益气血,强筋壮骨。 2.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㨰法、摇法、拿法、捻法、擦法、捏脊法、推法。 3.取穴及部位中府、云门、膻中、中脘、气海、关元、肩髃、臂臑、尺泽、曲池、手三里、外关、列缺、合谷、肺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环跳、居髎、承扶、风市、委中、承山、阳陵泉、解溪、肩关节、四肢部、督脉、膀胱经、脊柱。 4.操作: (1)胸腹部操作 患者仰卧,医者站其体侧,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于中府、云门、膻中、中脘、气海、关元穴施术,每穴1分钟。 (2)上肢部操作 患者坐位,医者站其体侧,用㨰法在患侧上肢操作,配合上肢关节摇法施术,时间约5分钟;再用拇指按揉肩髃、臂臑、尺泽、曲池、手三里、外关、列缺、合谷穴,每穴1分钟;然后捻掌指关节、指间关节3~5遍;最后擦患侧上肢,以透热为度。 (3)背腰部操作 患者俯卧,医者用拇指按揉肺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穴,每穴1分钟;然后用小鱼际擦背部督脉、膀胱经,以透热为度;最后自长强至大椎捏脊5~10遍。 (4)下肢后部操作 患者俯卧,医者用㨰法在患侧下肢后面自臀部至小腿部操作约3分钟,同时配合患侧下肢被动运动;然后按揉环跳、居髎、承扶、风市、委中、承山穴,每穴1分钟;最后掌推患侧下肢后面3~5遍。 (5)下肢前部操作 患者仰卧,医者用㨰法、拿法在下肢前面施术约3分钟;然后按揉阳陵泉、解溪穴,以酸胀为度,每穴1分钟。
来源
痿证常因外感湿热毒邪、饮食劳倦、情志内伤、久病体虚等,引起五脏精气受损,气血津液不足或运行不畅,使筋脉肌肉失养而弛纵,难以束骨而利关节,而致肌肉痿弱无力,瘦削枯萎。本病的病位在肢体、筋脉、肌肉,与肺、脾、胃、肝、肾关系密切。其主要病机分述如下: 1.肺热津伤 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热病后余热燔灼,肺热叶焦,耗气伤津,无以润泽五脏,四肢肌肉、筋脉失养,痿弱不用而致痿证。 2.湿热浸淫 外感湿热之邪,或久居湿地,感受寒湿之邪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不能运化水湿而内生湿热,濡滞肌肉,浸淫经脉,气血不运,肌肉筋脉失养,而致痿证。 3.脾胃损伤 素体虚弱,或久病成虚,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五脏失其温养,筋脉失其濡养,而致痿证。 4.肝肾亏损 素体肝肾亏虚,或房劳太过,或五志失调,导致肝血、肾精亏虚,筋骨失养,而致痿证。
临床应用
1.本病以虚证为主,手法宜轻柔缓和,以补益为主。 2.应用骨关节类手法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若患者病情较久或有严重骨质疏松者,可慎用或不用此类手法,需及时补充钙剂,并随时检测骨密度。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