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型克山病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1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急性、克山病、白细胞增多、乳酸脱氢酶升高、血沉加快、肺水肿、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恶心、烦躁不安、肝肿、急暴、精神萎靡、咳嗽、脉细弱、面苍白、面晦暗、呕吐、气促、气急、食欲不振、食欲减退、水肿、四肢厥冷、头晕、下肢水肿、血压降低。

治法

急性型:"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就地早治疗"(三早)。用大量维生素C(每次5-10克)静脉推注,2小时后重复一次。用5%-10%的葡萄糖液(200ml)等静脉滴注,均有良好疗效。如治疗后6小时血压仍不回升,可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等静脉滴注。应在病区开展家庭病床治疗。治疗主要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参照扩张型心肌病治疗)。洋地黄可谨慎长期服用。

临床表现

发病前可能有劳累、感冒、精神刺激、烟熏、受寒、受热、分娩等诱因。 一、急型 起病突然,常为潜在型或慢型急性发作,也可由健康人突然发病,发病前常有上述诱发因素,起病后迅速发展为心原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或急性心功能不全。 二、亚急型 发病较急型略慢,多见于儿童。患者常有咳嗽、气急、精神萎靡、亚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体征与急型相似。 三、潜在型 由于心肌病变轻,心功能代偿好,一般无自觉症状,常由普查中发现,也可由其他型衍变而来,后者则可能有头晕、心悸、气急等症头。

检查

(一)血液检查 急型和亚急型患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血沉可增快。急型重症者血清谷草转氨酶(SGOT)、肌酸磷酸激酶(CPK)和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的活力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多在发病后数小时上升,1-3天达高峰,1-2周后渐恢复正常。近年亦有抗人心肌肌球蛋白的重链单克隆抗体制备成功,此亦有助早期心肌坏死的诊断。 (二)心电图检查 本病可有多种心电图改变,以心脏肥大、心肌损害和心律失常最常见。 1.心肮损害可见 ST段上升或压低,此与心外膜或心内膜下心肌受损有关,多见于急型。少数可在肢联或心前导联见到类心似肌梗塞的 QS波或 Qr波,此为心肌坏死或心肌纤维化所致。此外,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QT间期延长、低电压等亦常见。 2.心律失常常见的有室性过早搏动、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传导障碍如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均可见到。 (三) X线检查 主要表现为心脏增大,呈肌源性扩张,搏动减弱。各种类型中以慢型心脏增大最为显著,可呈球形普遍增大,常伴有肺瘀血。潜在型心脏大小可正常或轻度增大。在农村进行X线检查是发现克山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四)超声心动图检查 慢型、亚急型克山病可见左房、左室、右室腔增大、左右室流出道增宽,室壁多数变薄,心搏动减弱。心室腔内可见血栓形成。少数可见室间隔较左室后壁为厚。本病超声心动图改变与扩张型心肌病极为相似。 (五)收缩时间间期 规定此测定示 PEP/升VET(喷血前期时间与左室喷血时间之比)比值高于正常(正常值0.345±0.036),反映本病心肌收缩力减弱。 (六)心内膜心肌活体组织检查 这是与心导管检查相结合的活组织检查法,将取得的心内膜心肌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

病因

本病于1935年首先发现于黑龙江省克山县,故名克山病。也叫急型克山病。在黑龙江、吉林、内蒙、河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荒僻地区有流行,农民及其家属患病率高,南方地区亚急型6-8月发病率高。黑龙江省各重病区地理条件的共同特征是:气候,湿润多雨;地形,多低山丘陵;土壤,富含腐殖质,偏酸性;均为农耕区。中国的重病区多位于海拔200-2000米之间,大体上沿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六盘山到云贵高原的山地分布。此外,朝鲜、日本亦曾有报导。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