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痞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0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痞证、热证、表阳、心胃火盛、沉弦脉、浮脉、浮数脉、细数脉、便干、耳鸣、烦渴、口干、口渴、脉沉弦、脉浮数、脉细数、尿赤、尿短、舌红、食欲不振、食欲减退、苔白滑、苔黄、头晕、小便短赤、心烦、心下痞。

治法

针灸治疗 1、针刺法 取穴曲泽、内关、足三里、阳陵泉、胃俞。用泻法,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每日2次。 2、按摩 双手按摩胃脘部(冬天则宜先将双手烘热),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本方法可使气机暂通,从而使心下痞缓解,有利于病人进食和进一步治疗。若有吐血或便血者,不宜使用。

临床表现

常见病 太阳病误下 胃火盛为主者,还常伴见牙齦肿痛,因为牙龈属胃。其治可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或泻心汤,清降胃火,泄热开痞。

病因

热痞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无形邪热结于心下,致中焦气机痞塞不通,出现以心下堵闷、按之柔软、关上脉浮为主要症状的证候。本证属太阳病变证,常见于太阳病误下之后,或未经误下而表邪内陷,亦可见于内伤杂病的心胃火盛等病症。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中,凡出现心下痞满而属热痞者,皆可参考本证论治。

疾病预后

本证在病变过程中,还可出现吐血、衄血以及牙龈肿痛等症候。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