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气针灸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7.5K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饱胀、便溏、出血、口淡、面色萎黄、内脏下垂、舌不知味、神疲乏力、头眩、消瘦、泄泻、饮食不消、腹胀痛、懒言、脉沉弱、少气、舌质淡、苔白、健脾益气。

脾俞胃俞太白足三里气海运中气穴

材料获取与鉴别


健脾益气。主治面色萎黄,腹胀痛,食后胀甚,纳食不化,泄泻,便溏,内脏下垂,出血,肌肉消瘦,口淡无味,甚则头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各家论述

脾气虚,即中气不足,脾气健运失职,脘腹气滞,皆可引起腹满作胀或疼痛;脾不升清,运化受碍,上可见头目眩晕,中可见脘腹胀闷;脾虚则运化失调,水谷不化,致使小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便溏,甚则泄泻而完谷不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使水谷精微无以输布全身,以生养脏腑、肌肉,故可见周身疲倦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之症。中气有使脏器位置恒定的作用,因脾虚,中气下陷,升举之力不足,无力维系脏腑,乃见各脏器下垂之候。脾气虚,不能统血,血不循其道而外溢,或为便血、尿血,或为紫癜,或为崩漏。脾俞、太白:二穴合用为俞原配穴法,意在补脾益气。胃俞、足三里:俞合相配,健脾益胃。气海:此为补气之要穴,取之以温补脾胃。运中气穴:运中气穴有两组,中气法Ⅰ包括中脘、巨阙、下脘、梁门,中气法Ⅱ包括中脘、不容、太乙,两组腧穴均位于胃的体表投影处,两组可交替使用,以复脾胃升降之用,使气机顺畅,清阳得升、浊阴以降,中气得复。

临床应用

1.胃脘疼痛加梁丘。该穴为胃经之郄穴,阳经郄穴多主治急性疼痛。现代研究证实,梁丘具有缓解胃痉挛的作用,与足三里同经合用,效果更佳。 2.泄泻加天枢、上巨虚。募穴与下合穴相伍,乃是治腑病的常用组合。若伴有脾肾阳虚。每于黎明之前腹部肠鸣隐痛,痛即泄泻者,加肾俞、命门温肾以健脾止泻。 3.胃下垂加提托、胃底部阿是穴,上取百会。提托为治疗胃下垂的经外奇穴,阿是穴局部近取有助提托之力。百会为病在下者上取之,配合气海、足三里有补气升提之功。 4.脱肛加大肠俞、长强以条达大肠腑气,加灸百会以助气之升提收摄之力。 5.阴挺(子宫脱垂)加灸百会、关元、子宫以益气升陷。 6.呕吐、嗳气、呃逆加内关、膈俞以和中降逆。 7.崩漏、便血、紫癜可加隐白、血海以摄血止血。 8.带下病加带脉、白环俞、次髎。带脉是足少阳与带脉的交会穴,配白环俞可益气固摄,次髎是治疗妇科病之常用效穴。

备注

1.太白、胃俞、气海、膻中。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2.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