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推拿法
小结
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麻木、酸痛、压痛、腰痛、意识障碍、板状腹、不能久立、不能久坐、俯仰不利、活动不利、肌肉痉挛、痉挛、叩痛、劳累加重、屈伸不利、无力、下肢痛、腰背酸痛、腰强、阴雨加重、遇冷加重、转侧不利、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Degenerative Lumbar Osteoarthritis)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腰椎间盘退变、椎体边缘及小关节骨质增生而导致的以腰腿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脊椎骨关节退行性病证。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迁延,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及肥胖者则更早、更易患本病。本病属中医“骨痹”“骨痿”范畴。
1.治法 活血止痛,补肾壮骨。 2.手法㨰法、揉法、按法、点法、弹拨法、扳法、擦法。 3.取穴与部位 命门、腰阳关、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委中、腰段华佗夹脊、督脉、腰骶部。 4.操作 (1)㨰揉膀胱经及腰骶部 患者俯卧,医者用㨰法、揉法沿腰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施术,对肌肉紧张、僵硬部位做重点治疗,然后用㨰法、按揉法在腰骶部施术,手法宜深沉缓和,时间约5分钟,以舒筋活血,解痉止痛。 (2)点按穴位 医者用拇指点按命门、腰阳关、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委中等穴,以酸胀为度,时间约3分钟,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3)拨揉腰段夹脊穴 医者用按揉法、拨揉法在腰段华佗夹脊穴交替施术,使作用力直达关节突关节,手法宜深沉缓和,时间约5分钟,以舒筋解痉,通络止痛。 (4)后伸、斜扳腰椎 患者俯卧或侧卧,医者用腰椎后伸扳法、侧卧位扳法于腰部施术,以整复错缝、纠正紊乱。 (5)㨰揉下肢部 若有下肢牵涉痛者,患者俯卧,医者用㨰法、按揉法沿牵涉痛区域施术,手法宜深沉缓和,时间约3分钟,以舒筋通络,行气止痛。 (6)擦腰骶部 医者在腰骶部涂上介质,先掌擦督脉及两侧夹脊穴,然后小鱼际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以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来源
引起本病的病因很多,但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适遇各种急、慢性损伤,或感受风寒湿邪等外因作用下而产生临床症状。 1.内因 退行性改变是主要的内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激素水平下降,新陈代谢减慢,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细胞所含的水分和营养物质逐渐减少,游离钙质逐渐增加,骨质疏松加速退行性改变,腰椎椎体边缘形成不同程度的骨赘。椎间盘发生退变,失去固有的弹性,厚度变薄,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缩小,从而又加速了髓核和纤维环的变性。椎间盘退变使椎间盘的吸收震荡能力进一步减弱,故造成椎体前、后缘应力增加,使椎体反复受到震荡、冲击和磨损等刺激,促使代偿性的骨刺形成,骨刺又造成椎体周围软组织发生反应性变化,刺激或压迫周围神经,产生临床症状。 2.外因 各种损伤、慢性劳损是常见的外因。腰椎是承载人体重量最大、运动最频繁的部位,由于长期负重和过度活动,引起损伤和劳损的机会增多,进一步加速椎间盘退变,弹性减弱,椎间隙变窄,使周围韧带变得松弛,导致关节不稳定,反过来又导致椎体代偿性骨刺形成。骨刺多发生于脊柱生理弯曲的凹侧或椎体不稳定部位,这是机体生理代偿作用的结果。骨刺的产生与压力和承重力有密切的关系,压力可能是引起骨刺的主要因素之一。骨刺是椎体对压力的反应,是骨组织应对压力和承重力的代偿产物。同时,骨刺增生的程度与年龄增长成正比,年龄越大,增生越明显。可见,骨刺增生是机体应对脊柱压力和承重需要的自然反应,但如果刺激或压迫椎体周围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则可加速粘连、钙化、挛缩,使腰腿痛症状持续加重。《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曰:“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经贯肾络脊,风邪乘虚,猝入肾经,故猝然而患腰痛。”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及气血盛衰、筋骨强弱有关。内因是人过中年,肝肾亏虚,骨失充盈,筋失滋养;外因是感受风寒湿邪,客于脊隙骨节,或因积劳成伤,气血凝滞,节窍黏结,筋肌拘挛,脊僵筋弛而作痛,每遇劳累即发,病痛缠绵,发为本病。
鉴别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鉴别
各家论述
1.病史 有长期从事弯腰劳作和负重史。 2.症状 (1)起病缓慢,腰背部酸痛不适、僵硬板滞呈典型的“板状腰”,不耐久坐、久站,晨起后症状较重,活动后减轻,但过度活动或劳累后又加重,腰部俯仰活动不利,阴雨天气或受寒冷刺激时症状加重。 (2)急性发作时,腰痛较剧,可牵掣至臀部及下肢。若骨刺压迫或刺激脊神经根时,可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感觉障碍等症状。 3.体征 (1)生理曲度改变 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甚至反弓,明显者可见圆背。 (2)肌肉痉挛 腰肌僵硬,有时呈痉挛状态。 (3)压痛 骶棘肌有局限性压痛、叩击痛;臀上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区按之酸痛。 (4)活动受限 早期活动受限不明显,后期腰部均匀性活动受限,屈伸、侧屈活动范围减小,脊柱旋转受限。 (5)特殊检查 直腿抬高试验、下肢后伸试验可呈阳性。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显示腰椎不稳、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小关节骨质增生,严重者有唇样改变增生或骨桥形成;椎间隙变窄或不规则关节突关节模糊不清,或老年性骨萎缩。CT、MRI检查可观察椎管形态,以及椎管内增生、椎间盘突出对脊神经根的压迫程度。
临床应用
1.本病以腰背部酸痛不适,不耐久坐、久站,过度活动或劳累后疼痛加重为诊断要点。 2.推拿前要完善X片、CT、MRI等检查,排除结核、肿瘤及其他内脏疾病引起的腰痛。 3.伴有严重骨质增生、骨质疏松、椎体滑脱及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均不宜用推拿治疗。 4.推拿应以腰段华佗夹脊、腰骶部作为重点治疗部位;在排除禁忌证的情况下可做斜扳法以提高疗效。
备注
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增长及骨结构改变有关,形成老年人特有的骨结构解剖特征。 1.椎体结构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质逐渐疏松,单位体积骨量减少,椎体横行骨小梁逐渐变细,纵行骨小梁逐渐变粗,周围皮质逐渐变薄。由于骨质疏松及长期负重,轻微外力则易造成椎体变扁,形成压缩性楔形改变。 2.椎间盘结构改变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终板构成,对脊柱起缓冲垫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及腰部负荷增加,易造成髓核脱水变性,使椎间盘的弹性及缓冲能力减弱,腰椎稳定性下降。椎间盘髓核向椎体内突出,形成许莫氏结节,椎体边缘出现代偿性骨质增生。 3.椎管管径改变 椎管由椎体后缘、椎弓板和棘突基底构成,供脊髓通行。椎管的前壁由椎间盘纤维环、后纵韧带组成,两侧有黄韧带保护。由于椎体、椎间盘结构改变,黄韧带增生肥厚及椎体后外缘骨质增生,使椎管内径变小,压迫、刺激相应的脊髓和脊神经根,而产生腰腿痛、下肢麻木等一系列症状。 4.韧带退变 脊柱韧带主要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等,共同维持躯干直立和限制脊柱过度屈伸运动。随着年龄的增长,韧带松弛、钙化、弹性变差,导致脊柱不稳定。 5.关节突关节退变 关节突关节由相邻两椎体的上、下关节突关节面构成的关节及关节囊构成,具有稳定脊柱和引导腰椎旋转及屈伸运动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关节突关节磨损、退变,容易发生紊乱、错位、骨质增生、关节囊增厚等改变,使关节失稳而产生相应症状。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