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湿热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9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脾虚、湿热、脾胃虚、濡数脉、脾胃湿热、脾证、湿证、虚热、黄疸、口疮、痢疾、消渴、鼻臭、便溏、齿痕舌、乏力、腹胀、腹胀神疲、渴不欲饮、脉细濡数、痞满、舌红、舌胖、身热不扬、身重、神疲、食少、嗜睡、苔白厚、苔白腻、苔厚腻、苔黄厚、苔黄燥、头痛、脘闷、嗅觉下降。

临床表现

临床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肢节酸楚,食少、腹胀,或胁胀隐痛,皮肤黄染如橘色,便溏不爽,或眼睑边缘反复生疖,形如麦粒,赤肿痒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等为特征的证候。

病因

因秉质脾虚,湿热时邪或疫毒犯脾,或脾虚不运,湿热内蕴或上乘所致。

疾病预后

是指脾气虚弱,湿热内蕴,常见于痢疾,口疮,消渴,黄疸,痞证等疾病中。

备注

常见病: 1、痢疾多见于休息痢中,其人素体脾气虚弱,或痢久不愈,损伤脾脏,脾气虚弱,湿热内蕴,正虚邪恋,证见下痢时发时止,缠绵经年难愈,饮食减少,神疲乏力,倦怠嗜卧,怯冷懒言,发时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液,舌淡苔白腻,脉濡软或虚数,治宜温中健脾,清肠化滞,方用异功散《证治要诀》加苡仁、木香、槟榔、黄连。 2、口疮因中气不足,湿郁化热,虚火上冲,见口疮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口疮溃面不红,疼痛较轻,创面周围虽肿不红,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觉发热,而体温正常,疲劳后口疮加重,舌质淡,苔薄白或微膩,脉虚弱,治宜补中益气,升阳散火,方用升阳散火汤《脾胃论》加减。 3、消渴因治疔失当,或过用苦寒,脾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下流而为尿甜,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而见形体日益消瘦,以脾虚为主要表现,见口渴引饮,能食便溏,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干,脉细弱无力,治宜健脾益气,清热利湿。用七味白术散《张氏医通》加减。 4、黄疸常见于谷疸,症见乏力纳呆脘痞,食人作眩,或已食如饥,饥而不欲食,胸闷胁痛,心烦不安,口干渴或不欲饮,尿黄赤,大便干结或溏软,或身目发黄,或胁下积棗,舌红或暗红,或舌体胖,苔白或黄,或膩,脉缓滑弦数,是因脾气虚弱,运化不及,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而致,宜黄连丸《圣济总录》加减。 5、痞证以心下痞满,按之不痛,呕恶心烦,口渴不欲饮,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舌质淡红,苔白腻偏厚,或滑腻,脉沉弦或虚大无力为特点,此由脾胃虚弱,水热互结,中焦失和而致,治宜调补脾胃,化饮清热,用生姜泻心汤《伤寒论》加减。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