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疽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5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疽、少腹、红肿、脓点、灼痛。

治法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从成脓期、溃脓期、溃后期来辩证。成脓表现为上有粟粒样脓头,色紫坚硬渐焮红;溃脓期表现为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溃后期表现为腐肉已脱,脓汁已净,肉芽生长,逐渐收口向愈。 治疗原则 本病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 辅以外治法。 证治分类 1.火毒蕴滞 证候:初起如粟,色紫坚硬,渐生焮热肿痛,恶寒、壮热;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外感风温、湿热毒邪,内有脏腑蕴毒,邪毒蕴结于肌表,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故肿胀疼痛;热毒炽盛,故色红而灼热,发热;热胜肉腐,故疮面腐烂,脓出黄稠;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脉弦数皆为热毒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常用药: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阴虚火炽 证候:疮形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辨证分析:阴液亏虚,虚火内生,复感湿热毒邪,阴虚无水制火热之邪,而使毒蕴更甚,故疮色紫滞,疼痛剧烈;毒甚走散,故疮脚散漫,疮形平塌;阴液不足,无以化脓,故脓水稀少;热毒入里,故高热、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细数为阴虚火炽之象。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解毒。 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 常用药:竹叶、川芎、甘草、当归、白药、党参、半夏、石膏、熟地、麦门冬、黄芪。 3.气虚毒滞 证候:肿势平塌,根脚散漫,化脓迟缓,皮色赤暗不泽,脓水稀少,腐肉难脱,疮口成空壳,闷胀疼痛;伴畏寒,高热,精神萎靡,面色少华,口渴喜饮,小便频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数无力。 辨证分析:气血虚弱,气虚无力托毒,毒邪留滞,故疮形平塌;血虚无以化脓,故腐肉难脱;热毒留滞不解,故仍畏寒、发热、口渴喜饮;气血亏虚,机体失养,故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淡红、苔白、脉数无力为气虚之象。 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耆(盐水拌炒)、当归、川芎、芍药(炒)、白术、茯苓、金银花、白芷、甘草。 其他疗法 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加千捶膏外敷。溃脓期用金黄膏掺八二丹外敷;如脓水稀或灰绿,则改掺七三丹;若腐肉阻塞,脓液积蓄难出而有波动时,可按疮形大小采用"十"字、双"十"字,或平行纵切开术,手术的原则是广泛切开,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收口期用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如疮口腐肉一时不能粘合,可用垫棉法,如无效时,则应采用手术清创。

临床表现

临床以生于少腹部等为特征的有头疽。

疾病预后

此证由七情火郁而生。

预防

1.项部生疖,忌挤压,消渴病患者特别要注意个人卫生。 2.高热时卧床休息,多饮开水。

备注

少腹疽,中医病名。是指生于少腹部的痈疽。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 相当于西医病名痈。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