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损害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循环系统、损害、食服有毒中药、毒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室颤动、药物性、心动过缓、心慌、血压波动、血压降低。
治法
周围循环衰竭的治疗目标是恢复有效血容量,提高心肺脑等重要脏器血液灌注,缓解症状,治愈疾病。 药物治疗 1.补充血容量:可采用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胶体溶液等,补充有效血容量,改善周围循环,需根据体重计算好输入的液体量,输入过少不足以补充丢失液体,输入过多可加重心脏负担引发急性心衰,还可导致组织水肿,过敏者需选择合适的液体。 2.肾上腺素:急性抢救药,如发生心脏骤停可应用。但需要注意,如果是氯丙嗪、酚妥拉明所致低血压,以及氯仿、环丙烷麻醉时发生意外,则忌用。 3.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细胞处于缺氧环境,会发生炎症反应导致细胞水肿,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水肿,因此需要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缓解脑水肿、肺水肿。可有向心性肥胖、降低免疫力、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等远期并发症,但当下需抢救生命,无绝对禁忌症。 4.去甲肾上腺素:为血管升压药物,如果患者血压过低,需持续输入去甲肾上腺素维持组织的灌注,不良反应主要有药液外漏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皮疹、肾血流量减少等。对本品过敏者、孕妇儿童禁用。 5.头孢曲松:如果病因为感染,需要对症使用抗生素。本药对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淋病奈瑟菌等有强大的杀菌作用,针对感染相应细菌的患者使用。不良反应主要有皮疹、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肝肾功能异常等。长期用药可致念珠菌或耐药菌二重感染,因此不宜长期使用。对青霉素过敏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对头孢菌素过敏者禁用。服用本药期间需戒酒。 6.环丙沙星:本药抗菌谱广泛,适用于肺部及肠道细菌感染的患者,本药血药浓度高,毒性低,不易产生耐药性,适用于反复发作产生耐药菌的患者。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是腹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皮疹等,可影响患者驾驶或操作机器的反应能力。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 手术治疗 1.病变部位切除术:如果是某部位严重感染,需行急诊手术切除,如穿孔坏死性胆囊炎、坏疽性阑尾炎等。 2.清创止血术:如果是外伤导致的大出血所致周围循环衰竭,需要立即予以清创止血,避免继续失血。
临床表现
临床上可表现为四肢冰凉、心悸、皮肤湿冷等症状。
检查
1.体格检查 周围循环功能衰竭的患者一般都存在脉搏细数,超过100次/分,或者摸不到。四肢湿冷皮肤花纹或苍白、青紫,尿量少于30ml/小时,或者根本没有尿。收缩压低于80mm汞柱,脉压小于20mm汞柱。有助于诊断周围循环衰竭。 2.血乳酸检测:动脉乳酸正常值上限为1.5mmol/升,如超过提示存在周围循环衰竭,乳酸水平越高预后越差。各实验室正常值范围可能存在差异,以具体机器设置数值为准。 3.动脉血气分析 动脉血气分析能够反映机体通气、氧合及酸碱平衡状态,有助评价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主要观察动脉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正常值为95-100mm汞柱,如果低于此数值,提示存在缺氧,需增加给氧,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正常值在35-45mm汞柱,如过低需减少通气,过高需增加通气。
病因
周围循环衰竭多由大量失血、失液,剧烈疼痛、严重感染等原因导致。 1.大量失血失液 短期大量失血失液,如创伤性失血、大量出汗、剧烈呕吐、剧烈腹泻等,24小时内丢失一个自身血容量(自身体重的7%左右),或3小时内丢失半个自身血容量,可直接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引发周围循环衰竭。 2.剧烈疼痛 剧烈疼痛刺激可引起心脏射血量减少,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引发周围循环衰竭。 3.严重感染 严重的病原体感染可引发全身的炎症反应,导致周围循环衰竭。
备注
周围循环衰竭,亦称"周围循环功能不全",是指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重要器官有效循环血量显著减少,使组织器官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导致组织、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发生严重障碍的疾病。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